新华社黄韬铭、秦宏
立秋已过,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落游人如织,火热依旧。红白相间的院墙内,狭窄的巷子里,穿着旗袍、马面裙等衣饰的年轻人相继而来。不论年事大小,每个人都盘着头发,戴着花环。从远处看,花枝颤动,摇荡生姿,仿佛一片片姹紫嫣红的“移动花园”。
在蟳埔村落,这样簪发戴花被称为“簪花围”,是闽南地区渔家女的传统穿着习俗。“蟳埔女身穿大裾衫和阔脚裤,以花为簪。”蟳埔社区宣扬委员庄群见告,“日常簪花比较大略,随意扎一两圈。逢年过节会喜庆些,簪四五圈,远远看过去像个小花园。”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落游览。新华社 陈为 摄
“簪花围”从何而来?有说法是蟳埔女遵照不伤身体发肤的传统习俗,头发长了往后以兽骨簪发,为都雅又用花作装饰;也有人说“簪花围”源于中亚妇女戴花的习俗,在宋元期间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当地。但当地人同等认为,戴花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希望自己“活得俊秀”的表示。
五彩缤纷的簪花承载着昔日渔家女的情绪与希冀,也成为如今年轻人拍照打卡的“时尚单品”,吸引四方游客慕名前来体验。“现在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最高峰靠近10万人次,今年累计已接待游客超350万人次。”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落保护提升指挥部改造运营组副组长黄丽媛先容。
游客到,家当兴。溜达在蟳埔村落,看到村落内聚拢了许多扮装师和拍照师,妆造、衣饰、拍照全流程做事完备,旅游拍照俨然成了***落的新家当。当地一家旅拍店的老板见告,旺季时一间门店一天就可以接待上百位游客。“目前蟳埔已经拥有簪花民俗写真店330多家,村落里不少传统风貌建筑被村落民用来自营,或租赁给外地人开店。”蟳埔社区党支部布告、居委会主任黄向东说。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落村落民为游客簪花。新华社 陈为 摄
这股文旅热潮的东风,也拓展了当地村落民的收入渠道。蟳埔村落村落民黄芬真去年利用自家房屋开了一家簪花店。除了原来的渔业收入,这间小店也带来不少收益。她说,没想到祖辈传承下来的民俗,能够被这么多游客喜好。“现在村落里位置比较好的老屋子已经‘一房难求’,对外出租一间房每月租金高的已经由万元。”
“泼天流量”既要接得住,更要接得好。黄丽媛表示,蟳埔因此渔业为主的传统小村落落,根本举动步伐、旅游业态上还存在不少短板,还有一些人文和自然景不雅观待挖掘。“‘走红’往后更要连续在提高游客体验感高下功夫。”黄丽媛说,目前他们正在对一些老旧传统风貌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村落落整体的环境水平,同时引入更多民俗文化业态,争取让游客在当地能够有更好的旅游感想熏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