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朱慧江在杭州松木场农贸市场卖了三十多年菜,在去年8月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只要在手机里装一款App,点点屏幕就能完成蔬菜进货。这种改变,源自一种全新的蔬菜配送电商模式,即以最靠近消费者“末了一公里”的零售摊贩作为打破口,为他们完成专业配送。
3万亿市场规模 电商只占3%
干系数据显示,中国的生鲜农产品市场每年有3万亿元的规模,且正以每年15%的速率快速增长。然而,代表着效率和效益的生鲜电商自2012年开始崛起,目前为止对市场的渗透率也只有3%,线下的传统流利渠道依然节制97%的市场份额。

据悉,2012年是中国生鲜电商的元年。2012年到2014年,大批量的B2C电商平台涌现,比如屯子淘宝、喵鲜生。个中,2013年到2014年,由于另一个电商家当“外卖”异军突起,一夜间冒出大量餐厅和餐饮作坊,于因此美菜、列农为代表,专门面向餐厅、食堂的B2B生鲜电商平台,也应运而生。
那么,除了零售用户和食堂、餐厅,还有没有第三种配送可能?关于这个问题,余玲兵苦思冥想了好几个月。这位曾一手创建淘宝特色中国馆的前阿里系高管,如今的身份是宋小菜的CEO。而宋小菜,正是改变朱慧江进货模式的电商平台。
每天凌晨三四点,踩着三轮车去批发市场进货,再拉回农贸市场,一贯忙到中午;一天下来可能挣不到300元,且整年基本无休。这便是各大农贸市场里绝大多数摊主的现状。而如今涌现的这种全新蔬菜配送电商模式,恰好给这批人带去了便利,包括韶光、本钱以及人力。
许多菜场摊主开始用手机进货
朱慧江现在只在须要进一些特殊菜品时,才会和以前一样,凌晨三四点赶去勾庄。不过,朱慧江用习气了老人机,现在用智好手机下单还须要儿子儿媳帮忙,“我见告他们要买点什么,他们会帮我下单”。
王娟在万寿亭市场有一个小摊位,基本不做零售买卖,每天给各个单位的食堂送菜,一共有20多家。今年年初,宋小菜在菜场里做推广,她也在手机里装了这款App。
“不会每天都下单,但会每天关注一下价格。”王娟见告快报,“我会两边比拟价格,然后决定跑勾庄还是在网络平台高下订单。有时候,网络平台会有打折,就比较划算了。”对她而言,比起交通本钱和运输便利,价格的上风更吸引人。
听说,杭州50家菜场里的许多摊主,都开始通过手机进货。
成本市场连续青睐生鲜电商
今年年初,包括本来生活、易果生鲜、每天果园在内的几家生鲜电商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一个月前,宋小菜也得到了由IDG领投的A轮融资,总额达到1.04亿元。
有业内人士剖析,整体而言,成本市场对生鲜电商的青睐度依旧未减。但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行业竞争也在愈演愈烈。抢鲜购年初关闭;顺丰优选第四任CEO离职;Dmall高管离职裁员过半……大概过不了多久,会有更多类似的蔬菜配送平台涌出,加剧同质化竞争。
现在这批配送平台,能不能在三五年内依旧在生鲜电商行业内生存且发展呢?我们拭目以待吧。(都邑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