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躺瘦”20斤一针难求!马斯克带货的“史上最强减肥神药”适合你吗?

“躺瘦”20斤一针难求!马斯克带货的“史上最强减肥神药”适合你吗?

福州有家装饰工程通讯 2025-01-07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撰文/ 丁林 图文编辑/陈永杰

很多人想要减肥,但却创造很难通过节食和运动达到空想的效果。
有没有一种药物,能有效地减轻体重呢?

“躺瘦”20斤一针难求!马斯克带货的“史上最强减肥神药”适合你吗? “躺瘦”20斤一针难求!马斯克带货的“史上最强减肥神药”适合你吗? 人工智能

入夏以来,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处方药司美格鲁肽“一针难求”,而它的求购者却是些身体康健、急于减肥的年轻人。
只要打开社交媒体搜索“司美格鲁肽”或“减肥针”,便可以看到不少减肥人士的干系分享:“终于从易胖体质变成易瘦体质了”“打减肥针5个月,从120斤减到98斤,脂肪率从27%降到19%”……

“躺瘦”20斤一针难求!马斯克带货的“史上最强减肥神药”适合你吗? “躺瘦”20斤一针难求!马斯克带货的“史上最强减肥神药”适合你吗? 人工智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6月3日,国家药监局受理了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减重适应症上市申请,这为市场再添一把虚火。
“黄牛”、微商借机炒作这种“减肥神药”,医院里每支813.96元的3毫升注射液被卖到1250元,还有人借机发卖三无产品、违法替代品。

降糖药“变”减肥药后,大批有减肥需求的人士纷纭通过线上平台、代购渠道购买,爆火之下,司美格鲁肽频频断货,也让不少糖尿病患者发了愁:原来用于治病的降糖药,如今却是越来越难买。

(图片源于网络)

▲司美格鲁肽在减肥人群中的需求量节节攀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巨大的减肥需求形成比拟的是,目前环球获批的合规减肥药十分有限。
环球范围内已获批的紧张减肥药物,分别为奥利司他、芬特明/托吡酯、安非他酮/纳曲酮、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
而在中国市场,唯一获批的减肥药物是奥利司他,但其市场规模并不大。

近日,丹麦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研发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得到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
虽然并未表露新适应症的详细内容,但业内普遍认为,该适应症大概率与减肥干系。

司美格鲁肽展现出的减肥效果,备受马斯克等名人和成本市场的追捧。
“一针难求”的司美格鲁肽是如何起到降糖、减重浸染的?用它减肥真的能“躺瘦”吗?

因“副浸染”成为明星减肥药

诺和诺德旗下的司美格鲁肽注射剂(商品名Ozempic)在2017年12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
但在干系的临床试验期间,研究者很快就创造了它的一个显著“副浸染”—很多受试者的体重显然减轻了。

2021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的大型临床试验表明,经由68周的司美格鲁肽用药(合营康健的饮食和磨炼习气),参与者均匀减重15%,比较之下,安慰剂组只减重2%。
这样的减重效果十分鼓舞民气,可以媲美“切胃”减重手术的效果。

这一有力数据,匆匆使美国FDA 在当年 6 月批准了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注射剂(商品名 Wegovy)用于肥胖 (BMI≥30) 或超重 (BMI≥27)成人的慢性体重管理。
虽然有效身分都是司美格鲁肽,Wegovy的剂量比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的Ozempic 更高。
到了2022 年12 月,FDA 又批准12-18岁青少年肥胖者利用该药减肥。

司美格鲁肽如何起到减肥浸染?原来,这种药物分子仿照了人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激素GLP-1,与后者有94%的序列同源性。
GLP-1是人们在进食之后由小肠开释的多种激素之一,浸染于胰腺时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浸染于消化道可减缓胃的排空,浸染于下丘脑可以产生饱腹感。
因此,仿照GLP-1的药物(如司美格鲁肽)能够激活人体内的GLP-1受体,既有调节血糖和治疗糖尿病的浸染,又能减缓消化、抑制食欲。
不仅如此,司美格鲁肽在人体内比GLP-1更加稳定,每周注射一次即可发挥浸染。

Ozempic和Wegovy在欧美上市之后,在减肥人群中的需求量节节攀升,在一些名人的带动下,其曝光度也越来越高。
去年10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网站透露,他在Wegovy的帮助下一个月减重20磅(9公斤),引来更多人对该药物的兴趣和关注。

到了今年早些时候,由于人们对Wegovy的需求空前巨大,年夜夫们有时心照不宣地“考虑其他选项”,这乃至引发了Ozempic供应的短缺,影响到了糖尿病人的正常用药。

▲2022年8月,陷入肥胖困扰的亿万财主埃隆·马斯克,声称他依赖禁食与服用 Ozempic (司兽格鲁肽)一种神秘的减肥药物,一个月内瘦了九公斤。
(图片来源:凤凰网)

在我国,司美格鲁肽于2021年4月获批用于治疗成人Ⅱ型糖尿病,以及降落Ⅱ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宜风险。
但截至目前,司美格鲁肽在中国还未被批准用于减肥。
不过,由于网红宣扬等效应,其在海内同样炙手可热,微博超话“司美格鲁肽”中求购者相继而来,超适应症用药、正常体重人群购药等情形也不罕见。

▲2021年4月,司美格鲁肽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适应症在海内获批上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药企争相研发类似药物

减肥不只关系到人们的审美和自我形象,同时也是值得关注的公共康健问题。
目前,超重和肥胖会显著增加其他康健问题的风险,比如心脏病、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哮喘和枢纽关头炎等。

世卫组织估量,全天下范围内每年有超过400万人去世于超重或肥胖,而且近年来,肥胖和超重越来越多地影响到青少年。

目前,环球约有6.5亿肥胖人群。
到2030年,这一数量估量将达到10亿。
如果不加干预,肥胖将成为环球最普遍的一种慢性疾病。
在一些国家,肥胖已经十分普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超过40%的美国成年人属于肥胖,其余有30%是超重。

▲肥胖已经成为天下难题(图片来源:凤凰网)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种GLP-1受体激动剂被批准上市,个中最为人所知的三种是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和替尔泊肽,它们都是通过皮下注射给药的液体药物。

司美格鲁肽的一位“前辈”利拉鲁肽,也是诺和诺德研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早在2014年底就被FDA批准可用于肥胖人群减重。
根据研究数据,其减重效果只有5%~10%,且须要每天注射。

作为“后浪”的替尔泊肽则是一种创新的GIP/GLP-1双重浸染激动剂。
去年5月,礼来公司旗下的替尔泊肽注射剂(商品名Mounjaro)被FDA批准用于成年人糖尿病治疗。
但这款降糖药,正在寻衅司美格鲁肽的减肥“药王”地位。

▲替尔泊肽(Mounjaro)目前已在海内递交申请文件(图片来源:凤凰网)

虽然还没有被明确批准用于肥胖治疗,但替尔泊肽注射剂的临床试验结果已经显示出十分乐不雅观的前景:患有Ⅱ型糖尿病的肥胖或超重受试者在16个月最大剂量(每周15毫克)用药之后,最多减重超过20%。

除此之外,辉瑞、安进等制药公司也在纷纭布局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有的主打“可以口服”,有的更长效,有的副浸染更少……未来,这些药物间的竞争可能会越来越大。

减肥还没有“灵丹灵药”

和以往减肥药物比较,司美格鲁肽等“新晋网红”表现确实抢眼,但这些药物也并非完美无缺。

这些药物不是没有副浸染,想要惬意“躺瘦”并不现实。
在司美格鲁肽临床试验中,约有20%~45%的参与者报告了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胃肠道不适的情形。
这些副浸染在低剂量用药时更少见,常日不会持续很永劫光,因此目前该药物被认为是安全的。
不过,人们为了坚持体重长期用药会产生什么结果,还须要更永劫光的跟踪不雅观察。

希望利用司美格鲁肽后能“一贯瘦下去”也不现实。
研究显示,在一段韶光的用药后,司美格鲁肽减肥的效果会进入平台期。
对临床试验的参与者开展的跟踪研究创造,在停药之后的半年至一年之内,多数人又长回了试验前的大部分体重。
值得把稳的是,停药之后仍坚持康健饮食和磨炼的受试者,体重的反弹相对较少。

以是,只管司美格鲁肽等药物可以帮助减少食欲,却不能改变人们原来的饮食习气和生活办法。
如果停滞利用这些药物,食欲可能会规复,体重也可能会反弹。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药物给了很多减肥者行动的信心,但它们不能一劳永逸地“治愈”肥胖。

▲据医学杂志《柳叶刀》揭橥的环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科学家在历时40年对1920万受调查成年人的体质指数(BMI)进行趋势调研后创造,目前天下上胖子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瘦子,而中国的肥胖人口超过美国列首位。
中国拥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分别占环球的16.3%和12.4%。
美国则以4170万肥胖男性和4610万肥胖女性位列第二(图片来源:凤凰网)

这些受到关注的新兴减肥药物并不是“神药”。
减肥不应该是一种盲目的跟风行为,而该当是一种科学的过程。
在利用任何药物之前,都该当咨询专业的年夜夫,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温柔应性,并且遵照医嘱,合理用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健水平。

出品:科普中心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大众年夜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回绝转载,违者必究

标签:

相关文章

为什么原子为什么会有半衰期?

在网上查了些资料,自认为以下这些理论是比较易懂的。刚好查到知乎上有个这样的问答:这个问题该当分两个步骤来阐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

人工智能 2025-01-08 阅读0 评论0

视频面试时产品人须要知道的12点常识

疫情逐渐好转,复工的“好日子”也逐步近了,各大中小企业的业务状况也开始回暖,期间受疫情影响,有很多人纷纭离职、求职。不同往常的线下...

人工智能 2025-01-08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