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安全
基本观点
1. 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丈量的最短间隔,即在担保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形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间隔。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征象无关。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涌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在不同场合利用同一电气设备或利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涌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利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电气间隙的图示如下图所示:
电气间隙示意图
2. 爬电间隔: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丈量的最短。即在不同的利用情形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征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间隔。
爬电间隔的图示如下图所示:
爬电间隔示意图
绝缘材料表面也会形成泄露电流路径。若这些泄露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涌现表面闪络或击穿征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革须要一定的韶光,它是由永劫光加在器件上的事情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革。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间隔时要考虑事情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利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间隔。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PCB上有时会看到开槽的情形,开槽与电气间隙和爬电间隔有什么关系?PCB开槽最增大爬电间隔。
以上便是关于爬电间隔和电气间隙的干系观点的大略阐明,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玩转嵌入式”。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