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产品方法论,更主要的是产品思维办法,我们怎么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在事情中拿到需求或碰着问题时,避免直接就开始专一画原型。首先是要思考问题的实质,利用多维的产品思维交叉验证,能使我们设计方案的质量和效率都能大幅提升。
产品思维包含5种根本思维:实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蜕变思维。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利用以上的思维办法去思考问题,形本钱身的一套构造化的思维框架,接下来就分别先容5种根本的产品思维。
1. 实质思维
实质思维即第一性事理。
第一性事理是事物唯一的源头,是抽象的,但比因果关系更高等。大略说:要识破事物的实质,把事物分解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元问题),从源头办理问题。
产品设计最主要的思维能力便是洞察问题实质的能力。所有的产品设计,都是在构建体系,只有理解体系实质是什么,才能以最高效的办法完成逆向构建。
eg:巴普洛夫的狗和“标准情境框架” 他每次给狗送食品前打开红灯并响起铃声。经由一段韶光后,不管食槽里有没有食品,只要红灯一亮或者铃声一响,狗就会开始分泌唾液——条件反射。
而在生理学上,叫做”路径依赖“。我们在产品设计中,也常常会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里面,逐渐固化自己的思维。办理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洞察事物的实质,只有抛 开过去履历的参考,回归到问题的实质进行思考,才能得到不同的视角
怎么思考问题的实质呢? 可以利用连环追问法。
(1)对问题不断追问:能创造表面问题背后的真实问题是什么
Q1:他们当时为什么那样设计?Q2:这种设计在当时基于什么条件条件下?Q3:所有的条件条件直至现在发生了什么改变么?Q4:随着韶光和环境的变革,有引入新的问题么?eg:马斯克用第一性事理(实质思维),将特斯拉汽车电池组的高本钱 (600美元/千瓦)缩减到了80美元/千瓦 。
Q1: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本钱为什么不能降落呢?
A1: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本钱不能降落
Q2:电池的构成材料都是些什么呢?
A2:电池是由碳、铝等聚合物和金属罐组成的
Q3: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如何?
A3:是电池组的十分之一旁边
Q4:为什么不想办法自己改进组装电池组,降落本钱呢?
A4:可以试试
(2)对人不断追问:能清楚用户需求的真实动机是什么,条件是须要让自己理解对方的态度,鼓励他讲出他的真实想法——“助产式提问法”
这种方法并不能确认用户最实质的需求,比如马车时期的用户不可能提出 想要汽车,只会说想要更快的马——动机便是更快的达到目的地。但这种办法能帮助你更清晰的看到用户提出需求的背后动机 。
在理解用户需求时,利用第一性事理,站在用户态度上进行追问,能得到比较深入的洞察,更全面的理解用户需求当心的关键点:不是所有“已有的设计模式”都能被优化、创新,比如所有设计都从头来一遍,却不考虑本钱问题,就随意马虎进入误区。
大多数情形下,已成熟且被市场充分验证合理性的模式,远比莫名其妙的新点子要靠谱。要在考虑本钱的情形下,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要重复造轮子 。
什么时候该回归原点重新做,什么时候可以直策应用现成的轮子呢?
时候保持实质思维(第一性事理),充分理解旧履历和其关键环节,思考旧履历的条件条件是否改变,是否存在新的优化空间,来判断是否存在全新的办理方案?
条件反射、路径依赖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有好处,市场上大多数的商业广告都是完备依赖巴普洛夫理论在起浸染。如果你的产品能在用户生理培植起“条件反射”、“路径依赖”的遐想机制,在品牌建 设上就基本成功了
eg:人们一看到适口可乐,就想到希望、轻松、爽快的觉得;吃火锅很辣的时候,就想到王老吉、加多宝,这些产品已经成功将自己和“上火”建立起了遐想 。
大数据时期,第一性事理还有用吗?
有用,由于大数据剖析一样平常用于基于现有方案进行优化,而想要创新的话,则依赖对人性实质需求的洞察,比如用户想要更快的马,仅通过大数据剖析,是没办法得出汽车方案的
2. 相对思维
相对思维即阳光与阴影的关系。
“相对思维”为了突出一个东西很通亮,不一定要不断加强他的亮度;相反可以通过把 他周围的事物变得很暗,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相对思维最主要的角度是:关系和韶光。
首先从关系的角度看2个问题:同一类产品的功能设计,为什么总是大同小异?同一类产品的价格为什么总是趋于相同?
就好比两只老虎在追逐同一只猎物时,他俩的追踪路径一定相似同等,目标客户群完备相同的竞争者究竟会陷入同质化的竞争,功能和价格的趋同只是表面的征象而已。
从韶光的角度看2个问题:为什么游戏设计,总是开始的阶段玩法比较少,后来的逐渐丰富化?为什么产品版本需求迭代,而初始版本的功能每每很单一 。
由于产品迭代只是设计者追踪用户需求,随韶光变革而变革的表现形式而已 。
eg:手机QQ剖析了微信的两大核心上风:产品渗透力强,用户体量巨大,横跨多个年事层;产品策略聚焦于移动端,目标定位是做用户身体和大脑的延伸 。
可以通过微信的上风看到了其阴影面:
用户体量巨大决定了微信在设计时必须紧张考虑通用性和兼容性,不能向某 一特定群体过度倾斜 ;聚焦移动意味着PC审察对弱势,不能为某些与PC场景联动的需求供应深度做事 。以是手机QQ制订了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聚焦年轻群体,以个性化、意见意义性为主 。
3.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即舍弃产品中个别的、非实质的属性,抽出相通的、共同的的实质属性。
抽象的过程便是先分类、再提升视角到更高层面的过程。在产品设计中,把性子附近的元素合并到一类,随着不雅观察视角的升高,产品的架构就会显露出来。
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随着飞机不断升高,在我们的视野中,不同屋子、不同田地的界线逐渐消逝,逐步融为一体。
SPU(标准化产品单元),比如同格局的耐克跑步鞋是一个SPU,同一款型号的手机是一个SPU;;
SKU(库存量最小单位),是一款产品的最小库存单位,,表示某个唯一的单品, 比如颜色、尺码、内存不同的,都会定位为不同的SKU 。
商品是介于SPU和SKU之间的一个观点,和商家有关,由于有很多商家在卖同一款产品 。
SKU、商品、SPU示例图
商品是SPU按不同卖家分类的结果;SKU是SPU进一步分类的结果,SKU是最根本的元素。这是逐渐具象的过程。反过来,从SKU–商品–SPU便是层层聚合、逐渐抽象的过程 。
电商的根本抽象层级图
用抽象的视角看产品,关注事物构成最基本的元素是什么?
比如“歌单”,最根本的是歌曲,将歌曲进行强内容导向的聚合,聚合自由度 更高的歌单切中用户情绪需求,取代旧的专辑聚合模式 。
理解实质比学会方法论更主要,由于理解实质可能帮助你创新。当我们在产品一个新功能时,要优先考虑新功能须要由哪些新元素组成。比如听歌识曲功能包含3个能力元素:语音识别、曲库检索、音乐播放 。
产品抽象后=柜台+客栈,也便是前台+后台。前台的目的是更好的做事用户,后台的目的是更高效的支撑前台做事的 。
抽象能力便是寻找事物之间共通性。磨炼抽象能力便是多用利用比喻,由于比喻的思路和抽象类似,都是在寻找事物之间相同的实质属性。
4.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中常见利用在反馈系统中。
反馈分为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而“魏则西事宜”就反应了产品设计中,不能只重视即时反馈,也要重视延时反馈带给用户的影响。
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也和百度一样,会受到广告竞价排名的影响。但是它们有“用户历史评价体系”——延时反馈。有了用户真实评价,某些万恶广告商就很难单单通过竞价排名的办法欺骗用户。
eg:每一年盛行色的源头是大众用户的行为数据,专家设计师们通过剖析数据预测出新一年的盛行色,然后大众用户又会追随新一年的盛行色。人们的行为数据影响了新一年的盛行设计源头,但盛行趋势又反过来浸染于人们 的行为数据——可镜中的变色龙类似 。
eg:滴滴须要更多的司机,才能让搭客出行更便捷,吸引更多的搭客;而搭客只 有感想熏染到足够多的司机,才会更乐意利用滴滴。
常见反馈系统模型
反馈系统是所有产品中的最根本的抽象模型。我们设计产品架构,实质上:便是在设计反馈系统。
把稳别走进思维误区 :
不要被非常路径主导,要捉住知足需求的重点 ;不要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刻意思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5. 蜕变思维精益创业见告我们的是,要以低本钱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用MVP去验证假设。蜕变思维即是产品迭代优化的思维。——参考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
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和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市场环境变了,能够存活的条件也变了,产品也会随之迭代更新,调度改变。
由于不能百分百确认存活条件是什么,以是得以最低本钱、最大数量的试错,打消掉缺点路径,产品更能朝着对的方向提高。
对初创型企业来说,利用精益创业思路,以最小本钱积极试错,快速迭代优 化,试错的次数便是企业制造“生命”的次数 ;对成熟型企业来说,须要思考的是全体公司产品体系的稳定性和重点产品架构。当心误区:创业时,失落败一个产品就立马换一个目标,找准另一个需求再做, 这不是试错和调度。
试错的目的是把同一目标下的缺点路径识别出来,逐渐靠近精确的目标 。极简的产品架构才具有扩展性,符合蜕变(即产品迭代)的目标。
极简是蜕变的根本,极简可以最大限度的承受蜕变迭代过程的变革;极简并不是指越大略越好,但是当前没有什么元素可以拿掉了。eg:微信初期聚焦产品最核心的需求——好友关系链的扩展,知足人们即时同步沟通的需求。后期就聚焦于知足朋友间异步沟通的需求(朋友圈),与PC时期的论坛(社区) 差不多。
好的产品框架在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在每个阶段聚焦核心任务,完成后再收纳起来。
写在末了
我们在事情中常常会利用一些自己习气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但回忆一下很多都是凌乱无章的。以是我们须要给自身制订一个思维框架,使其构造化,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快速井井有条的设计出方案,提高效率和质量。
作者:Zss;微信"大众号:产品自省
本文由 @Zss 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容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