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倪方六
“泄密”前些天成了热词,由于国家“绝密”文件被公开的事情,详细我就不说了,你懂的。我可以说说古代是如何戒备公函泄密的。
(古代军事公函“火票)

以前在我《北京》“一方钩沉”专栏上,我谈了这个话题,由于版面限定,比较简单,这里来多说几句。
公函档案一类,自古就有保密制度,不应该公开决不许可曝光,不应该看的人,决不要去看,这是“规矩”。但人都是有窺探欲和好奇心的,这就须要采纳一定的手段去掌握,于是有了中国最早的戒备泄露手段和相应的技能。
泥封,便是古人常用保密技能之一,也可以说是天下上最早的防伪包装技能。
所谓“泥封”,便是利用一种叫“封泥”的包装材料,对主要的文件进行密封包装。
泥封技能在中国发明很早,兴于先秦期间,在两汉期间广为盛行。
(考古出土古代封泥)
其时,纸张还没有涌现和利用,不论是公函还是私人书信,大多用木牍、竹简一类的载体。
木牍便是有相对固定形状的一长木板,竹简则是用竹片做成的,笔墨就写在上面。在当代考古发掘中,已出土了很多这个时候的木牍、竹简。
在湖北云梦、江陵等多地创造的先秦墓葬中,便出土了很多简牍。如迄今创造最早的中国古代家书,便出土于云梦秦睡虎地4号秦墓中。
(木牍)
但写在这上面的内容很随意马虎被人看到,不保密。怎么办?古人制作一种木板,盖在木牍上面,这样人们就看不到内容了。
这块木板,实际就公函书函的盖子,它的专业称呼叫“检”。所谓“检”,依《释名·释书契》上所释,“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
(古代快送)
“检”具有档案袋的功能和浸染,可以认为是中国最原始的信封,或者说信封的雏形。为了不让“检”与“牍”轻松打开,“检”制作成分外样式,中间突出,上刻三道绳沟,中心挖一方形凹槽,叫做“印齿”。然后用绳子穿过绳沟与印齿,捆紧扎牢,并填泥封实。
为了防止有人打开,重新泥封,又乘封泥未干时,在上面做好标记,如印记。
在封泥烘干后,“检”与“牍”就固定在一起。如果有人开了封泥,就会被创造,有迹可查。当代试卷用胶带密封,其密封事理与用封泥是一样的,都是包装后加印。
(古代最早的家书写在木牍上)
(最早家书,局部)
在通报信函时,有人将检做成有寓意的鲤鱼状,对方一看就知道是公函,还是私信检,“鲤鱼”因此成了来信的特指。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即称,“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如果公函或函件简牍不但一支,则装在布袋或锦囊中。系缚袋口的绳子也缠入检齿内,固定封实,然后盖上封口人的印章,以防被拆开偷看。
(汉成帝画像)
这里有一个故事。
汉成帝与宫女曹宫有私,曹宫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但不能生养的皇后赵飞燕容不得天子与别的女人有染,还生子,汉成帝只好下密诏弄去世曹宫以灭口,便是用途理国家机密文书的办法,将启书封于囊中,让寺人田客去实行,把曹宫与刚产不久的儿子一起处决。
此即《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卷九十七)所说的:“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佟丽娅饰赵飞燕)
当年秦始皇嬴政在咸阳宫的章台处理公务,全国各地发来的公函、奏章均是泥封好的。嬴政很重视保密,对送上来的每一件公函都会仔细查验封泥是否无缺,如果有人拆封,那便是天算夜的泄密事宜了,涉事者难免一去世。
古代用布袋锦囊封闭方法,启示了当代邮政。邮政所用的邮袋,实在便是古代布袋锦囊的当代版,不同的是,泥封换成密封效果更好更耐用铅饼封。
(清代邮袋)
(当代邮袋)
泥封保密技能最初用于诏书、诏书、军情、主要书信等高档级文件的封装,后来一些贵重物品在收藏、运输过程中,也利用了泥封技能,成为通用保密手段,至今管用,古代乃至连墓葬里的随葬品,都会利用泥封。
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便出土了无缺的竹笥泥封,用棕色麻绳缠缚,并加封泥印和系挂木牌。
(马土堆汉墓出土带封竹笥)
须要解释的是,为了防止泥封造假,古代对保密所用的玺印、封泥、检、囊、绳等材料的材质、大小、形状、格式、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方便辨识真伪。
如在汉代,天子用“武都紫泥”,其他官员不能利用,而一样平常官员,只能“青泥封书”。
(武都紫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