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科技 » 花6000元进修「碳中和」换来一张废纸 | 反光镜

花6000元进修「碳中和」换来一张废纸 | 反光镜

中建八局装饰工程通讯 2025-03-26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从“挂靠证书、年入 5 万”的美梦,变成了“追讨退款四个月”的噩梦。

文|邓咏仪、张婧怡

花6000元进修「碳中和」换来一张废纸 | 反光镜 花6000元进修「碳中和」换来一张废纸 | 反光镜 智能科技

编辑|苏建勋

花6000元进修「碳中和」换来一张废纸 | 反光镜 花6000元进修「碳中和」换来一张废纸 | 反光镜 智能科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36碳(ID:carbon_36kr)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空想是丰满的。
最少在哈奇刷到的抖音广告里,“碳中和”这三个字,连带着的是国家计策和人才缺口,还有一个名为“碳排放管理师”的新兴职业。

什么是碳?什么是排放?还没来得及弄懂观点,诱人的广告词就涌现了,“年薪 30 万起跳!

哈奇只有 24 岁,在长沙做着一份“养活得了自己,养活不了百口”的财务事情。
和很多焦虑的年轻人一样,哈奇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左,是一眼望得到头的安稳现状;向右,是躬身入局一个新风口,赌一把。

“双碳”便是哈奇眼中的新风口。
2020年9月,中国正式宣告“双碳”计策目标,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不再增长”,碳中和指“通过多种节能减排手段抵消产生的碳排放”)

要实现“双碳”,就须要在各行各业减碳,“碳排放管理师”的需求应运而生,这是2021年3月,人社部发布的18个新职业之一。
“碳排放管理师”的职责,便是在企业内卖力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事情。

更“难得”的是,“碳排放管理师”看起来是一个人人皆可迈入的职业。
2022 年 1 月,哈奇联系到一家名为“天津博成”的碳培训机构,招生老师见告她,只要短暂的***培训,参加考试取得证书,对方来探求挂靠单位,“什么都不做,一年至少收入5万元。

哈奇相信了,当天她便和男友一起交上近6000元/人的报名费。

头脑一热的仓促决定,开启了哈奇由冬到春的噩梦。
进一步理解后,哈奇创造“天津博成”的工商信息里并没有招生资质,给她发过来的条约也不合规;更让哈奇心凉的是,“碳排放管理师”现在压根没有国家层面的职业资格认证,考了也没用。

哈奇参加的“碳排放管理师”培训班所发证书,并无国家资格认证。
图片由采访工具供应

一位从事碳培训业务八年的人士见告 36 氪,随着“双碳”火热,很多机构会浮夸宣扬,除了高额年薪以外,乃至承诺可以评职称,“拿到北京落户积分”——这都是痴人说梦,如今市情上的碳培训机构发放的都是培训证书,与司帐从业资格证、法律职业资格证这类资格证书有实质差异。

“以英语为例,英语四六级属于国家级水平考察证书,大家都会认。
如果你去学了新东方的四级课程拿个证书,市场上就没有认可度。
”一位双碳领域创业公司 CEO 对 36 氪说,“现在的碳培训,都属于后者。

证书的浸染微乎其微,行业内也没有国家层面的培训标准,36 氪翻看数位学员供应的课程后,创造各家机构的培训内容也良莠不齐。

在“天津博成”售价6000 元的碳排放管理师课程中,全部采取录制课形式,学员们对老师的资质、从业经历一无所知,教室中没有互动,只有一个画外音呆板地讲解PPT。
哈奇还说到,这些课程内容都能快进,她用10分钟就能刷完。

“天津博成”6000 元的课程皆为***+PPT形式,“10分钟就能刷完”。
图片由采访工具供应

也有质量更优的机构。
比如某一线城市碳交易所的下设课程,会显示授课老师均有碳交易、碳咨询等行业背景。
除了先容双碳政策、现有减碳技能、碳交易等基本知识外,还有较为独家的课程内容,包括部分政策解读,以及紧张行业的碳排放核算要点等。

而更高阶的培训班,则会采取类“MBA商学院”的录取办法,详细记录、筛选报名的学员信息,课程多为线下,除了遍及碳圈根本知识外,更主打社群、资源互换,期间会组织线下参不雅观、高管互换等活动,学费自然也水涨船高,不到一周的课程安排,须要交纳近万元的用度。

趁着“双碳”的东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想凭借“碳排放管理师”的一纸证书入场,这让各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据 36 氪理解,已有培训机构凭借“上网课、再发证”年入近千万元。

乃至在 36 氪调研“碳培训乱象”期间,有培训机构代表找到36氪内容团队,信誓旦旦许诺:“拉来一个学员,可以给你们分成 3000 块!

不过须要解释的是,在 36 氪的调研过程中,依然有不少学员对我们表示,纵然知道培训证书用途不大,但花几千块便可快速入门一个行业,不失落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办法。
在经济条件许可、且明确学习目标的条件下,报培训班可以节省不少搜集资料的精力和韶光。

哈奇的噩梦仍在延续,6000元的报名费对她而言不是小数目。
可为了阻挡哈奇退款,天津博成的对接老师盗用了她的***信息,直接替她考取了证书,用如约完成的情由拒不退款,并把培训证书强行寄给她。

至于天津博成之前许下的“挂靠证书,什么也不干月赚 5 万”的承诺,更是空头支票。
哈奇在仔细查阅条约后创造,“包挂靠”并没有被写进条约。
现在只要哈奇讯问“挂靠”一事,对方说辞就变成了“正在帮忙探求”,韶光也变成了模棱两可的“一年”或“两年”。

如今,哈奇除了去市场监管局举报以外,还在各个社交平台诉说这段经历,以免更多人陷入骗局。
“不管须要多久,我都会坚持维权。
”哈奇说。

对付哈奇的讲述,36氪向“天津博成”官方与旗下老师求证,但“天津博成”声称不存在不退费情形,还哀求 36 氪供应学员姓名,否则谢绝揭橥评论。
为保护受访者身份信息,36 氪并未供应学员姓名。

“碳排放管理师”的培训机构乱象,映射出普通人投身碳中和的焦虑决议。
比别人更早押中一个行业,意味着财富与阶级的跃升。
阿里巴巴上市时造就的亿万富豪、第一波买比特币的用户,都有着类似的故事内核。
在如今互联网行业内卷、裁员层出不穷的寒冬之中,人要选择如何流动,比拼的不仅是认知,还有更快的认知。

倘若从钱、政策的流向来看,“双碳”无疑是一条明确的康庄大道,可入局碳中和,“考证”显然不是救命稻草。

多位行业人士见告 36 氪,与节能减碳领域的干系企业,目前在招聘时更青睐传统能源家当的从业职员;而“双碳”背景下成立的新兴企业,在产品模式、管理认知、商业化上都较为早期。
一位试图向“碳圈”转型的互联网公司中层对 36 氪评价:“如今的碳圈,差不多便是 2012 年的互联网。

环绕碳培训乱象、跨行业转型等话题,36 氪与四位投身“双碳”的前互联网人、传统行业从业者、培训机构内部人士聊了聊。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钱不退、证没用、无挂靠,6000 块学费打了水漂

哈奇,24岁,公司财务

我在长沙做财务类事情,已经做了好几年。
说实话,财务的薪资比较稳定,但处于养活得了自己,养活不了百口的程度。

知道碳中和是在抖音上,我常常能刷到关于“碳排放管理师”的先容,说这个是国家去年提出的新职业,证书的含金量是多么高。

我想着,现在的事情真的就像吃低保了,假如去搞这个(碳排放管理师)肯定好比今挣得多,可以为转行做准备。

今年1月,我在长沙人事网"大众年夜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推送,先容碳培训师课程。
由于是官方机构的推送,我也没什么顾虑,直接加上了招生老师的微信。

加上才知道,对方是天津的一家教诲机构,叫“天津博成”。
招生老师一贯强调证书的含金量和行业前景,说考试由国培网安排,全国统考,证书由他们下发。
证书考过后,他们还可以帮忙挂靠在一些单位上,什么都不做,一年也至少收入5万元。

我还是有点犹豫的,毕竟学费也不便宜,一个人要近6000元。
这时,他们提到了长沙是碳排放管理师的首考城市,并且机考名额只剩两个。
如果错过了,往后最少要有三年干系行业履历,且通过笔试,才能考。

为了打消我的疑虑,对方还发来了业务执照和工商信息,还有他们的“官网”,让我自己查询剩余的考试名额,当天我就和男朋友赶紧报了名,把钱打了过去。

交过钱之后我才回过神来。
我在干系渠道查询创造,现在的碳中和证书相称于培训类证书,而不是职业类证书。
我查了“天津博成”的业务执照和经营范围,创造并没有招生资质。
去问他们,招生老师总是岔开话题。

我以为不对劲,开始让他们退还用度,但已经有些晚了,卖力人说课程开通了,考试也报了名,无法退费,我和招生老师僵持不下。

然后来了另一位声称是“老师”的人,给我提了一个新办法。
由于条约里写着“考试包过,不过退款”,以是他们让我先去考个不及格,才能申请退款到账。
如果是由于个人问题谢绝去考试,就一分钱都不会退

为了能退课,我又一次听了他们的话,去刷课考试。
上课在小程序里,都是网课***,看不到“老师”的脸、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在讲课,所有课程内容都可以快进,我只花了10分钟不到就刷完了。
我想着,没考过总得给我退钱了,正式考试就考了52分,然后把截图发给他们,哀求退款。

结果又上了他们确当。

退款用度始终没到账,还联系不上。
末了,他们又换了一个“班主任”和我沟通,她态度极差,在电话里骂骂咧咧,还在我不知情的情形下,用我的******了一次,拿到了97分,和我说考过拿到证了,不能退款。

一贯踢皮球到3月,“天津博成”给我打电话说证书出来了。
我谢绝吸收,他们还是直接寄了过来,快递还是到付,我真的无语了。

“天津博成”供应的证书。
图片由采访工具供应

证书也错漏百出。
今年才考的试,证书下发韶光却写成2021年12月。
他们还阐明说,证书日期有误是第一批考生的分外情形。

我很愤怒,哀求把证书退回去,他们却说条约已经终止,和我已经没有任何业务往来。
之前说好的单位挂靠也欠妥准了。
我后来看了电子条约,既没有双方认定,也没有写出“包挂靠”的字样,这最多算是“口头担保”。
但问题是,这个条约当时并没有正式签署,他们是直接发给我的,这真的有法律效力吗?

但不管怎么样,钱不退、证没用、无挂靠,我的六千块学费相称于打了水漂。

他们还想连续骗我,说正在找单位,让我摆正自己的定位,现在是我求着他们帮我挂靠,还被他们责怪“这是求人的态度吗?”

我再也不相信了,开始在社交平台和投诉平台,说出我的经历,希望戳穿他们的骗局,让后来的学员别走我的老路。
其余,我也去市场监管局举报了,但还没被受理。
走法律程序还暂时弗成,由于疫情,没法到天津当地提交材料。

虽然事宜还没有终极结果,但不管须要多久,我也会坚持维权。
现在网上关于碳排放管理师的诱骗投诉越来越多,有几个网友联系我,跟我说刚给这个机构交了钱,看到我的经历后也赶紧退了款,还来感谢我。

花几千块报班也不算什么,转型碳圈人为志愿打七折

白云,34岁,某软件公司产品卖力人

我是2010年大学毕业的,毕业后先去阿里做了两年发卖,后来转行在传统行业做了产品经理,一贯在To C行业打转。
后来才到软件公司,一贯做到产品线卖力人。

在互联网圈十来年,我以为互联网的思维方法是领先于中国很多行业的。
以是我希望能找到一个不错的传统行业,能发挥这么多年的履历。
另一方面,我也想在这个年纪再打破一下自己,如果能转型成功,也能给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

刚好就碰着了“碳中和”。

去年,我老婆跟我提起这个事情,说是比较有前景。
我一查,还真的符合之前的期望,就花了几千块钱报了某地能源环境交易所开的培训班。

报班前,我已经知道证书没什么含金量,上完课后发的是培训证书,而非职业证书。
但我以为没什么关系,我本身就想花点钱,节省韶光和精力来重新学习。
再说了,在互联网行业那么多年,几千块也不是什么大钱。

培训班是上的网课,课程分三天,在钉钉群里上课。
上午和下午各一个老师,基本便是拿着PPT讲课,中间穿插讲一些案例,入门是够了。

我心里有预期,很多人说这种培训班是骗子割韭菜,但我清楚是为了节省韶光去买课的。
不过说实话,一个群里几百号人,一人3000块钱,只有三天在线课程,那便是大几十万了。
实在收费挺黑的,我看他们都办了50多期了。

上完课后,我也关注了很多双碳领域的"大众号,还加入了一些社群,紧张还是希望能够多认识些人,为转型做准备。

我一贯有留神双碳干系的事情,每隔一段韶光都会在boss直聘上看上海的机会。
参加培训班之前,boss直聘上的上海双碳岗位都没几个。
今年多了点,十几二十个吧。

这个领域还很早期,对互联网人才的渴求程度也没那么高,更希望找家当里的人。
我去聊了蛮多公司,无论是传统碳咨询机构还是初创公司,一听到我是互联网背景的,都不是很乐意跟我聊。

也有乐意和我聊的。
我聊完创造,很多公司都还是小作坊式打法,比较野蛮成长,都是皮包公司。
看他们去谈单子,上来就跟客户搞感情,饮酒用饭谈天,还没到真正专业地去做这个事情的阶段。
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客户,普遍年纪都会大些,30岁以上,和互联网差别挺大的。

还有一家公司说自己是双碳办理方案,但真正聊事情的时候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他们实在便是用很大略的IoT技能,支配在客户现场,比如酒店、写字楼,给装个传感器什么的。
我问他们检测完会做优化吗?他们说不做,只把数据给到客户,很简陋。

我2012年开始做产品经理,碳圈和那时候的互联网实在差不多,我以为碳圈最少要做个再八年十年,才能到和互联网节奏差不多的水平。

但我对这个行业还是很有信心。
行业肯定是没问题的,紧张还是看公司、团队和做的事情靠不靠谱。
我也有家庭有孩子,换事情本钱挺高,以是一定要挑很得当的机会,现在更要保持耐心。
如果有得当的岗位,我人为打七折都可以。

某培训机构招生缘由列举了“碳排放管理师”的事情机会。
(图片水印机构与文中内容无关)

碳圈本来是个小圈子,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大洋,36岁,从事碳培训业务8年

我们公司成立超过10年了,一开始以咨询业务起身。
当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碳中和”,一提到“碳”,还以为是倒卖煤炭。

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前,碳圈一贯是个很小的圈子。
我们也是先给能耗高的行业做咨询做事,如电力、石油等公司,过程中我们创造,客户个中不太懂双碳的市场环境和宏不雅观政策,以是我们就号召大家一起参与培训学习。

我们组织高校、研究院等专祖传授,给大家讲讲国际形势政策、详细规则等等,让客户对自己的减排事情心里有底,回去也能看看业务板块怎么关联。

一开始,参加培训的以能源从业者为主,一期也就十来二十个人。
大部分参加培训的都是自身事情须要,很少说个人自己花几千块钱,来学习入门的。

变革是在2020年发生的,那一年国家提出了双碳目标。
到现在,我们的学员数量涨了几倍。

但也有不太好的征象发生,很多学员被媒体或者培训机构宣扬误导,以为培训完拿到证了,就可以年薪三五十万,北京落户积分、评职称等等,这怎么可能呢。

“黑猫投诉”平台中,关于“碳排放管理师”的投诉高达数百条

以前碳圈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强调过这个证书的性子和种别,由于大家都不是为了考证来学习的。
现在很多机构浮夸宣扬,导致很多人只为了考那个证书,有点舍本求末了。
以是我们去年赶紧在招生关照里强调,说这个只是培训证书,不能当资格证书用。

双碳作为新兴行业,本来受众面还比较窄,从业人群相对较少,国家也没有出台行业从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哀求。
市情上很多培训机构都是去年才开始做的,随便找一个社会团体、协会、研究院机构就发证,课程体系、讲师约请、培训内容以及考试认证流程都很不严谨,课程宣扬推广自说自话,都是唬人的。

其次,有学员以为随便考了证之后就能去碳咨询公司应聘事情,这也是不太可能的。
这个培训证书最多可以让公司明白,你对“碳”这个事情有主动学习过,最多节约一两个月的行业根本培训韶光。

从目前双碳背景下的需求来看,未来碳圈的人才需求会非常大。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成立碳资产管理的专人专岗,乃至新注册一个二级碳资产公司。
尤其在企业被纳入碳市场后,会涉及不达标受惩罚的问题,企业对招到高本色的人才是很渴求的。

以我们公司作为例子,我们现在还是最看重项目实践。
就算招一个专门看某某环境方向的博士,如果他没有打仗过类似项目,没有一两年的从业履历,也很难立时上手。

做碳干系的业务,对人的专业知识、基本本色哀求还是比较高的。
海内很多碳排放管理的方法学现在还是参考国外资料,对英语能力哀求比较高,碳管理干系业务也须要一定的环境专业知识。

最最主要的是须要具备行业认知。
假设要给企业做碳管理,如果咨询顾问只知道碳中和观点,是没法做流程优化的。
以是我们现在欢迎有行业背景的人才,像是在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事情过的,他们学习了双碳知识后,再上手碳管理业务会更快。

选择大于努力,小面包车在高速路也能跑120

科恩,31岁,双碳创业公司产品总监

我之前是在某家明星SaaS公司,经历了从0到100的阶段,现在刚来新公司不久,新公司原来是做环保咨询干系的,我来这里紧张卖力新的双碳板块产品。

以前我都是看***里说碳中和,第一次真正有感知,是一个投资人和我说某个大厂在做碳中和交易板块,我本身就有想出来的想法,就看了看机会,顺藤摸瓜,末了到了这家创业公司。

来之前,很多人劝我,双碳领域企业都很传统,多是咨询业务,很不SaaS。
有个朋友乃至给我推了四五个其他SaaS公司的机会,末了,我还是选择了这家双碳领域的创业公司。

目前来看,我不以为后悔,乃至会有些惊喜。

我之前所在的企业,也是先从泛互联网企业客户做起,后来再打相对传统领域的企业客户,很明显能看到,整体的获客效率在降落——我之前测算过,细分市场规模增长在8%-10%旁边,就算前两年疫情大大推动了数字化,也很难追得上大家的增长期望。
以是,SaaS公司相互卷也在所难免。

当然,我相信未来某一天,海内企业信息化程度肯定也能追上美国,比如遍及率和渗透率,但可能要以10年作为周期来看。
我作为个体,肯定是熬不到那个周期了。

大厂我也聊过,大家也能看到,现在大厂也纷纭缩减战线,去了要么抢活,要么空间有限,太卷了。

但“碳中和”这个事情不同,是国策,自上而下推动的。
无论怎么样,2030都要碳达峰,2060年要碳中和。
人才和钱都会涌进来,行业发展速率会更快。

我把自己当作一个搭客。
企业所处的行业便是路,如果它走的是高速,就算是小面包车也能跑个时速120;但如果走的是泥路,保时捷也开不起来。
以是我最看重赛道,然后再选车。
当然,要尽可能选择这个赛道上最好的车。

末了的造化,还是要看司机——也便是老板。
我以为,老板能营造一个干活的氛围,就行了。
站在表面,你永久打仗不到真实的客户,不知道真实的场景需求是什么,以是我也不想了,躬身入局吧。

碳圈的人很多都是咨询出身,打仗下来,和互联网还是很不一样,他们在产品化、商业化上想得比较少。
以是我现在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和潜在客户泡在一起,挖掘客户的真实诉求。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碳管理认知非常浅,以是得好好挖掘诉求,而不是盲目上手去做。

当然,说实话,我也担心这是个风口型公司,以是最近一贯在做市场调研、理解用户需求。
聊了一圈,创造很多客户是有实实在在的碳管理需求,比如一些出口型企业,须要面对欧盟的碳关税,自然要系统地管理“碳”。

我一贯以为,我们都是个体,很难改变某个公司或行业的走势。
如果有些不错的互联网产品、营销方法能带进来,是好事。
双碳这个领域,无论是个人职业选择,还是企业发展,都是在面向未来3-5年的市场。
如果等到全体市场的碳管理意识非常强了,再行动,那还来得及吗?

应受访者哀求,哈奇、白云、科恩、大洋均为化名;如果您对碳培训行业有什么见地与想法,可添加下方作者微信与我们谈论,请务必备注身份信息。

标签:

相关文章

不管灶台有多大年夜这3样器械不能放

厨房是一个家烟火味最重的地方,也是最温暖的地方,里面的锅碗瓢盆承载了感情,也承载着一家人对生活的态度。图片来源网络而厨房灶台是靠近...

智能科技 2025-04-08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