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李三姐从小生活在海拔2400多米的民和县北山乡,那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地皮贫瘠,出行、吃水、就医都很困难。
6月19日,李三姐在修剪草坪。 新华社 张子琪 摄
2017年,为了让穷苦群众告别生活困境,北山乡整体履行易地扶贫迁居项目,涉及7个村落1455户4939人。

作为建档立卡穷苦户的李三姐一家,当时也搬离了山上的“穷窝”,住进了山下位于民和县川口镇史纳村落的北山新区。
与北山新区一河之隔的是俏丽的史纳湿地公园,这里原是民和镁厂的所在地。公园自西向东依湟水河而建,位于甘肃、青海两省的交界地带。
6月19日,李三姐在修剪草坪。 新华社 张子琪 摄
改革开放之初,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冶炼企业聚拢在民和县西北角湟水河边,民和镁厂是个中规模最大的一家。镁厂破产后,企业厂区另作他用。
2018年,民和县政府收回该厂,拆除废旧厂房、回填栽种土、履行园地绿化……2019年,史纳湿地公园绿化工程在民和镁厂旧址上开建。项目在招收绿化工人的时候,优先考虑办理周边村落里的穷苦户、原民和镁厂下岗职工等闲散劳动力。
2019年4月,李三姐被招到史纳湿地公园当管护员。“这事情美着嘞!
每天在湿地公园里浇水、除草、修剪树枝,每月还有近3000元的稳定收入。”
6月19日,李三姐在修剪树枝。 新华社 张子琪 摄
有了这份“美差事”后,她每天早上8点前就来到湿地公园事情,拿上铲子、铁锹、修枝剪刀,开始了一天的劳碌。
今年4月份,史纳湿地公园里的桃花盛开,这可让从小在大山里终年夜的李三姐开了眼界。“过去在山里,哪见过这么多花!
刚来的时候,也不知道树枝哪里该剪,哪里不该剪。”李三姐说,“现在这里的树木,八成以上我都认识。”
史纳湿地公园内栽植的各种树木也被李三姐和她的同事们“呵护”得越来越好。
李三姐现在居住的北山新区易地扶贫迁居安置房(6月19日摄)。 新华社 张子琪 摄
“你们看,远处那栋红屋子便是我现在的家。”李三姐指向东南方向一排排整洁的房屋,“过去在山里住的是土屋子,现在我们住的可是楼房。”
如今,李三姐一家已摘掉“穷帽”。她居住的北山新区坐落在湟水河北岸,小区里处处充满绿意,全民健身小广场摆放着各种健身器材。
“现在自己的收入稳定了,学的知识多了,往后要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美。”李三姐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