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模糊查询,电子式越未便利。
我说的这个模糊,可能已经很模糊了。就比如本日吧,看书翻到忽必烈,我忽然想到一个典故,是关于谶语或者预言的。可是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典故。
我乃至连个关键词都想不出来。只好用“忽必烈 预言”和“忽必烈 谶语”在各种浏览器上面搜,搜出来的好多都不是。在百度网盘的各种可能的书本里面搜,搜出来的也不是。不怪人家引擎做的不好,实在是我这个检索太模糊了。

电子产品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没有结果,我已经很烦躁了。索性去到书房,开始乱翻书。这里的乱翻,是真的乱翻,没什么方向。由于在电子资料库搜过了不少元代文籍,没找到我想要的。
纸质书的存储量远小于电子书。而且,看纸质书的时候,会由于笔墨的位置啊,纸上的质感啊,莫名其妙多出一些提示,例如,当我翻了一下子纸质书往后,我虽然还是不知道我想看的典故在哪里,但是我模糊约约回顾到了我当时阅读它的时候的那个场景。
再翻了几本,更莫名其妙的我就打开了《焚书注》,带着一种闇练感翻到了《又与周友山书》,看到了这则难堪我这强制症的典故:
元世祖初平江南,问刘秉忠曰:“自古无不败之家,无不亡之国。朕之天下,后当何人得之?”秉忠对曰:“西方之人得之。”及后定都燕京,筑城掘地,得一石匣,开视,乃一匣红头虫,复诏问秉忠,秉忠对曰:“异日得陛来世界者,即此物也。”
这个“红头虫”便是暗指“朱姓”。
看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差异,紧张在触感上。电子书就像是二次元女朋友,跟她的互换除了视觉上的,就不太有其他明显的感想熏染了。由于载体虽然过几年就换掉了,可是伴随着载体的改变,所有的电子书都改了触感,并没有特殊大的区分度。
纸质书则不然。每一本书独立承载着属于自己的内容。您会在翻阅的时候多一些视觉以外的影象。这种影象还挺有利于模糊查找的。
其余,正常来说,实体书的收藏量会远小于电子书,毕竟价格、体积在那里。因此,习气于阅读实体书的人,去找自己看过的某个内容,或许只须要翻个几十本就能找到。可是习气于收藏电子书的人,除非关键词比较清晰,否则真有一种大海捞针的觉得。
当然了,这种超模糊检索也是很少的。电子书和实体书都是内容的载体,开卷有益,习气哪个就用哪个吧,不必太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