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电商平台与卖家之间的轇轕频出。以亚马逊为例,跨境电商平台为了增强消费者相信、改进用户体验,对跨境电商企业的规制越来越严格,当商家不遵守平台的发卖政策与卖家行为准则时,亚马逊会采纳一系列方法进行违规惩罚,一欠妥心就遭遇“封号”处理。例如,2021年的亚马逊平台封号事宜,让跨境电商行业遭遇了一场行业“大地震”,超过600个中国品牌、3000个卖家账号被封禁,导致“去世伤”一大批中小卖家,至今仍有大卖还未规复往昔辉煌,乃至有的企业因此消亡。
近期,行业也发生了一起类似事宜,不同的是,这次事宜不是由于卖家的不合规操作,而是由于同行之间的恶意侵害以及平台规则漏洞而引起的。据宣布,有名跨境电商平台发生了编辑权滥用事宜,数百名卖家的店铺链接被恶意修改,导致店铺被冻结、资金被扣,这引发了卖家广泛的关注和维权行动。
某电商平台编辑权滥用致使店铺权柄受损。据平台卖家爆料,其店铺一夜之间链接被下架,店铺资金被冻结,同时还收到了国外状师发来的关于侵权的邮件。缘故原由是卖家在该平台上的店铺商品链接被不法分子恶意修改标题、详情信息等,并被植入造孽品牌,然后被不法分子通过法院起诉卖家的商品牌号侵权,导致了卖家的商品被平台下架,店铺资金被冻结。

还有某大卖作为发声企业代表,率先表露了企业受损情形。据该企业透露,目前已有10个店铺被冻结,冻结资金合计10万美金。其余还有30个店铺被修改,但尚未发案冻结。据行业初步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00家企业,约170个店铺发案,且很多都是行业大卖,冻结资金预估达到200万美金。
由于这次风波涉及较广,丢失较大,已有卖家积极联系该平台客服,但该平台中国区的电商卖力团队表示,平台无法供应修改日志的证明和修改人的信息,须要受害卖家自行探求维权渠道。该平台总部则回答邮件表示,须要受害卖家耐心等待调查结果。由于此事宜有敲诈打单行为的性子,且该平台没有表现出积极帮助卖家处理办理事情的态度。因此,部分卖家已经进行报警处理。
2、风险预警剖析
引起这次事宜的缘故原由是某电商平台编辑权规则存在漏洞,不法分子利用漏洞恶意修改卖家店铺链接,从而危害了卖家的经营利益。平台的编辑权规则是指在经营过程中平台将卖家分为不同等级,以及将产品内容实施等级划分。平台许可多个用户为同一产品属性供应内容,因此内容的显示顺序由一系列排名规则决定。如:平台的授权用户、品牌拥有者、1P和 DSV、内容做事商、供应优质内容的卖家(listing评分)以及市场卖家(第三方卖家)。繁芜的排名机制不仅让卖家难以把握,还可能导致产品信息的混乱和误导。
该平台的跟卖规则许可不同卖家售卖同款产品,可以共用一个产品详情页。编辑权漏洞是恶意跟卖者跟卖的价格低,产品销量增长,购物车就会到跟卖者手上,逐步被抢掉编辑权。这一规则存在的隐蔽风险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平台的跟卖规则和编辑权漏洞,通过技能手段获取链接的编辑权,修改卖家链接的标题或描述,将卖家的品牌信息修改成不法分子自身的品牌。这些不法分子事先在英国注册干系牌号,然后以此为依据,网络证据起诉被修改的卖家,导致大量卖家遭受重大丢失。
3、防控对策及建议
此类事宜不仅解释了卖家风险戒备意识不强,更是展现了平台在经营安全性和平台规则上存在漏洞,终极致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因此,本文为卖家和平台提出了以下几点防控对策及建议:
一是学会并利用防跟卖方法
跟卖是导致事宜发生缘故原由之一,当跟卖者以更低的价格进行发卖时,会导致被跟卖的品牌被抢走购物车、流量,乃至是引来差评,致使销量低落。因此,自主品牌卖家必须利用防跟卖方法,只管即便减少被其他商家跟卖,从而避免后续一系列由跟卖机制和编辑权漏洞而引发的“侵权”事宜。
目前最常见有效的防跟卖方法是注册R标,做品牌备案。由于在平台上销量较好的卖家产品随意马虎成为跟卖目标,以是做好平台上的品牌备案是对品牌的保护,也是阻拦跟卖的最佳手段。须要把稳的是,品牌备案条件是先成功注册R标,平台暂不接管注册中的牌号(TM标),不然随意马虎被平台扫号,非R标备案过的平台第三方卖家以不正当形式“赶跟卖”,可能会以违反政策、行为准则的缘故原由被停息或者终止发卖权限。
二是提高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平台是电商运营中至关主要的一环,平台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加强平台安全防护、加强平台规则漏洞修补、增强风险戒备意识和建立风险应对机制等方法,有效降落平台经营安全风险,提高平台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用户对平台的可信度。同时,平台可与干系监管机构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应对平台网络安全寻衅,还可以加强与平台内经营者沟通,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公道、公正的网络经营环境。
三是通过法律掩护自身权柄
编辑权滥用致卖家“侵权”事宜对卖家造成了重大的权柄丢失,也警觉卖家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戒备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在经营过程中,卖家除了遵守平台规则外,还需加强自身运营能力,提升对平台规则隐蔽风险的敏锐度。同时,当侵权行为发生时,卖家必须积极与平台沟通寻求办理办法,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掩护自身利益。
供稿人:张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