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韩国是一对有名的冤家,这不仅是由于历史上的恩怨。作为同时于战后崛起的发达国家,两国常常在同一赛道上展开竞争,难免在多个领域狭路相逢。
就拿足球来说吧,韩国人一贯认为自己是亚洲第一,***不是他们的对手。而日本呢?他们早就把自己列入“天下强队”,从没把韩国队放眼里。实际上,两队的实力旗鼓相当,短韶光内难决牝牡。
以上只这天韩两国竞争的一个缩影。如果你熟习商业史,不难创造一个有趣的征象,很多崛起的日本公司背后,总会涌现一家韩国企业追赶的身影。

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呈现了两位天下级的选手。他们分别是韩国的三星,与日本的索尼。三星成立于1938年,索尼出身于1946年,他们这天韩两国在电子家当最精彩的代表。
三星曾把索尼视为自己的老师,但进入新世纪后,这位曾经的学生却打败了老师,成为韩国乃至亚洲企业的俊彦。作为电子领域的后起之秀,三星是如何在这个残酷的市场取得逆袭的?本文将考试测验揭晓答案。
1/7 索尼出身
本日的人们提起索尼,首先会想到两位天才的创始人。他们一个叫井深大,一个叫盛田昭夫。
当然,作为中国人,你可能对后者更加熟习,由于盛田昭夫常常生动在国际舞台上,是索尼的形象代言人。1999年去世的他,被中国人誉为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别的三个分别是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和本田宗一郎)
盛田昭夫
井深大与盛田昭夫,前者是技能天才,后者是经营天才,索尼能一飞冲天,两人功不可没。
索尼最初的名字叫“东京通信工业社”,由井深大所创建。刚开始时,公司仅有20名员工,在一家百货商店的底楼办公。
盛田昭夫曾在太平洋战役期间担当过海军军官,自己也搞过不幼年发明。在与井深大打仗之后,他创造了自己生平的心腹。两人随即成为差错,很快就找到了公司业务的核心——修理并制造收音机。1950年,他们做出了日本的第一台录音机。
索尼的两位创始人:盛田昭夫与井深大
1952年,索尼的命运彻底改变。就在那一年,井深大去美国出差,意外得知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将要卖掉晶体管技能的。井深大溘然意识到,一个新的时期即将到来。
晶体管技能是美国人的发明,在大规模运用之前,人们利用的录音机和电视机都是真空管的,真空管的缺陷是体历年夜,而晶体管却能有效战胜这个问题,而且能做大小体历年夜容量,代表了电子家当发展的未来。
两人当机立断,花2.5万美金从AT&T买下了晶体管的技能专利。没错,索尼之后的崛起,便是从这个舶来品开始的。
1955年,日本的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横空出世,当年就得到了高达10万台的订单。之后,公司不断提升产品的音质,并将体积缩小,把价格降落到初代机的四分之一。只用六七年韶光,索尼收音机已经全面超越了美国同行。
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1958年,盛田昭夫将“东京通信工业社”正式更名为“索尼”,这个名字没有半点日本色彩,听起来就像一家西方企业。
此时的索尼,已经确立了两大计策目标,首先是“小型化”,即索尼的产品必须轻便小巧,性能优胜,而且价格便宜。其次是国际化,索尼从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这既是为了避开与海内巨子的正面交手,同时也能扩大索尼的国际影响力,在更广阔的市场开辟新阵地。
不得不说,盛田昭夫和井深大都是具有深谋远虑的企业家,索尼后来的发展,也的确没有辜负两人的期望。
六十年代往后,索尼又相继开拓出了著名的特丽珑彩电,以及风靡环球的随身听(Walkman)。尤其是随身听,更是得到了乔布斯的青睐。这位日后的苹果公司掌门人,年轻时将盛田昭夫奉为偶像,他把索尼的随身听拆开来仔细研究,听说正是这台小小的机器给乔布斯启示,于是才有了后来的iphone。
八十年代,索尼风头正健,相继在个人电脑、录像机、显示器、迷你唱片、3.5英寸磁盘等领域猖獗扩展,还于八十年代末进军电影家当,并收购了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之一——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2/7 三星发展史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三星正式将索尼作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索尼对三星而言,切实其实是神一样平常的存在。
三星的创始人名叫李秉喆,1938年,他成立了三星集团的前身——三星商会。与索尼不同的是,早期的三星与科技绝不沾边。五十年代以前,三星作为一家农产品贸易公司,向中国入口干鱼和蔬菜。
李秉喆
三星的第一次崛起是在朝鲜战役爆发后,由于海内物资短缺,三星决定正式向制造业转型。50年代,李秉喆相继创立了“第一制糖工业株式会社”,以及“第一毛纺工业株式会社”。依然和科技没什么关系。
然而,扎根制造业为三星积累了雄厚的成本,为之后向电子家当的转型打下了根本。六十年代末,三星已经成为了韩国最大的企业,先后涉足造船、航空、保险等行业。
此时的三星只管家大业大,却没有最核心的上风领域,仅仅依赖规模,是无法取得长久的发展的。更何况,作为韩国企业的代表,三星想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公司。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投身当现代界最前沿的科技领域。
最早看清这个方向的,是李秉哲的三儿子——李健熙。
李健熙
李健熙1942年出生,是三星的第二代掌门人。年轻时期的李健熙沉默寡言,喜好拆装各种电子产品,从此与技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少年期间开始,李健熙就被父亲送昔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的他,由于措辞文化不通,性情变得愈发孤僻。上小学的时候,他每天只能靠看电影解闷,几年内竟看了1300多部电影。
1965年,李健熙从早稻田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赴美留学,归国后担当韩国《中心日报》和东洋广播公司的理事。
在李秉哲的几个儿子中,大儿子李孟熙有干劲,但也很随意马虎冲动,这种人可以成为精良的下属,却不是个好领导。次子李昌熙温文尔雅,有学者风范,但这样的性情同样不适宜做领袖。
李秉喆家族图谱
唯有李健熙,年纪轻轻却有着老成的一壁,他常常闭门不出,喜好永劫光的思考。在《中心日报》任职期间,李健熙每天都在打仗各种***,尤其是科技领域的最新。正是这段经历,使李健熙创造了三星未来的主攻方向,那便是半导体。
半导体对付电子家当的主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本日很多电子产品最根本、最核心的元部件。我们利用的个人电脑、移动电话,以及汽车、飞机等大型机器,都离不开半导体。绝不夸年夜地说,半导体便是电子家当的“粮食”。
虽然三星早在1969年就成立了三星电子,但是第一代领导人李秉喆对半导体没有足够的重视。他曾问身边的人,半导体究竟有何用,竟没有人回答得出。
但李健熙很清楚,半导体行业便是三星的未来。当他于1974年收购韩国半导体公司50%股份之前,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然而,正是他当初的力排众议,决定了三星后来的命运。
2/7 两场硬仗
只管三星把索尼作为学习榜样兼竞争对手,但在两者正式比武之前,三星已经与日本企业打了两场硬仗,且每一仗都是逆袭之战。
当时的三星,虽然在技能上掉队于索尼,但作为追赶者,三星却有着更丰富的作战履历,以及更顽强的战斗意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决定了两家企业终极的胜负。
三星和日本企业的第一场战役,发生在半导体领域。
在个人电脑领域,有两类半导体霸占主导位置,一类是被称作DRAM的储存半导体,紧张用于储存数据。另一类可以进行打算的半导体,即我们熟习的CPU,英特尔公司就以生产CPU见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在半导体储存器,即DRAM领域赶超美国,成为了环球霸主。日本企业得以胜出,靠的依然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小型化。日本制造的软盘体积小、容量大,很快就以超高的性价比降服了美国公司。
当时称霸DRAM市场的是东芝公司,三星的产量不到东芝的30%。但也正是前期取得的成功,使东芝陷入了对技能的盲目崇拜中。在之后的岁月里,东芝公司把大量成本投入当时被认为更高真个4M DRAM市场,从而抛弃了技能相对掉队的1M DRAM产品。但事实证明,东芝押错了宝。
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分裂,昂贵的4M DRAM没了市场,这对付三星可谓天赐良机。由于先前一贯专注于1M DRAM,三星得以从低端市场切入,以价美物廉的产品席卷市场,并终极取得了半导体战役的胜利。此后,日本的半导体厂商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
三星和日本企业的第二次比武,是在液晶显示器领域。九十年代中期,另一家日本企业夏普是这个领域的王者。
从7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大规模生产液晶显示器。而三星比日本企业晚了整整二十年。早些时候,三星的液晶显示技能还是从日本富士引进的。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到了1997年,三星就击败夏普,成为了环球液晶显示器市场的销量冠军。
三星之以是能降服夏普,并不是由于在技能上比后者更前辈。实际上,直到21世纪初,夏普仍旧在液晶显示技能上遥遥领先。
但夏普和浩瀚日本企业一样,由于过分迷信技能,从而忽略了市场霸占率,他们高估了市场对高端液晶产品的预期,将自认为的低端市场抛在一旁,终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余,对竞争对手的轻视,也是夏普败于三星的主要缘故原由。夏普从来不把这位后来者放在眼里。在他看来,依托前辈技能取得行业领先,永久是企业的王道。说到底,这和东芝的失落败一模一样。
在降服了东芝和夏普之后,三星终于迎来了他最强的对手——索尼。
4/6 正式征战
正式的战役即将打响,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看看索尼在哪些领域享有上风?
鉴于太平洋战役的惨败,日本深知电子技能的主要性。正所谓知耻而后勇,在战后的日本企业中,以松下、东芝、索尼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一起攻城略地,开疆扩土,独领风骚几十年。
***的取胜之道是拿来主义。先将美国的前辈技能学得手,然后再大幅度改进,力求做出质优价廉的佳构,并在此根本上不断优化,成为技能领域的领头羊。
进入九十年代,索尼是国际电子科技市场一颗刺目耀眼的明星。在个人电脑、电脑显示器,激光唱片、多功能光盘,家庭电视游戏机等领域高奏凯歌。其余,索尼还涉足IT家当,当时索尼的计策是“软硬通吃”,即在卖硬件的同时,也要卖软件。
但此时已附近21世纪,全体电子家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数字技能正逐渐取代仿照技能,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
数字技能的特点,是高度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在这个全新的体系内,产品在品质上的差异性消逝了。
这就彻底改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在过去,节制独门技能的企业每每能笑到末了,而日本企业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就拿索尼来说,他曾经凭借“单枪三束”技能造出了画质极佳的特丽珑显像管,消费者也乐意为之买单。
索尼六十年代的特丽珑彩电
可到了数字时期,技能变成通用的了,模块化将产品拆解开来,交由不同的厂商卖力。这就意味着,数字时期的竞争,从原来的技能竞争,变成了如今的本钱与供应链竞争。谁能把东西卖得便宜,谁更有胜算。
我们以个人电脑为例,电脑的软硬件分别由多家厂商供应。比如,CPU出自英特尔、操作系统来自微软、硬盘出自希捷,一套机器的背后是一个弘大的供应链。从PC时期到如今的智好手机,都是按照这个路径发展的。
液晶显示器也一样,就技能而言,各品牌之间没有实质的差异,但液晶显示器也是由多个生产商、配件商所供应的模块组成的。这使得日本厂商原来建立在显像管上的技能上风,被彻底削弱了。
然而,索尼虽然看到了这一趋势,却仍旧舍不得丧失落自己赖以为生的技能上风,这就导致了他在转型道路上始终比对手慢半拍,末了将王者的宝座拱手相让。
5/7 决出胜负
实际上,日本企业在通信和打算机领域的颓势,足以解释他们难以适应数字时期的竞争。
日本企业紧张依赖尖端技能打天下,这继续了他们百年来的“工匠精神”。然而,当数字化使技能变得通用往后,由于游戏规则的改变,日本企业就得一改依赖前辈技能赚取高利润的策略,费尽心机降落本钱,提高与其他厂商的兼容性,乃至不惜血本砸钱布局供应链,这是习气了精耕细作的***难以适应的。
以是,在进入21世纪后,***无论在PC还是手机领域,都不再是韩国和中国的对手,一旦后者在供应链环节展现出决一死战的魄力,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事儿了。
但三星却不同,他比***重生猛,更豁得出去,他的求胜希望太强烈了。
三星开始猖獗地投资建厂,乃至不惜冒着亏本和质量风险,也要从价格上彻底压制竞争对手。在过去,韩国人正是用类似的打法,干掉了半导体和液晶显示器领域的日本对手。如今,则轮到索尼成为下一个了。
2000年,三星的彩电产量已打破一亿台,2001年,三星手机产量打破5000万台。2002年,三星的市值正式超过索尼。七年后的2009年,三星在电子领域的收入已经超过索尼、日立、松下、东芝、夏普等9家日本企业的总和。
短短六七年韶光,索尼就从三星作为敬仰的强敌,沦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竞争者。
面对三星的围追堵截,索尼是如何应对的呢?继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之后,索尼于九十年代初进入了大贺典雄时期。大贺典雄学音乐出身,他把索尼产品的设计美感提升了一个档次。其余,大贺典雄还创立了索尼唱片公司,给企业带来了极为丰硕的利润。
大贺典雄
但随着大贺典雄的离任,索尼也开始走下铺路。他把在电子领域的反应迟缓,归咎于自身的裙带关系和日本式管理。
大贺典雄的继任者叫做出井伸之,他决定将美式的管理引进企业。于是,他重组了董事会,引入外部董事。还对企业内部进行绩效考察,乃至不惜冲破日本企业终生雇佣制的老例,开始大幅度的裁员。
出井伸之
然而,出井伸之的努力并未见效。2005年,索尼干脆请来美国人霍华德·斯金格担当领导人。这位外来和尚同样没能挽救索尼。虽然索尼于2005年推出了BARVIA液晶电视,但核心技能已不再是自己的,而是来自他曾经的学生——韩国三星。
6/7 三星的变与不变
索尼的没落已经难以避免。在二十世纪初的那几年,索尼一贯在考试测验变革。对曾经引以为豪的日式管理和匠心精神,索尼也做过深刻的反思,并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国化”,包括进行股权改革,绩效考察,裁员并重组等等,不可谓不积极。
但事实证明,企业的发展环境决定了它的基因,在任何时候,改变基因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既然改变基因很难,最现实的办法,便是对其合理利用,使之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上风,而三星正好就做到了这一点。
三星是一个家族企业,这是韩国企业的传统。和西方企业不同的是,三星公司内部采纳交叉持股的办法,集团与子公司,以及和各子公司之间,组成了一个错综繁芜的利益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掌握力。
三星集团内部等级森严,是个名副实在的官僚组织。你肯定以为奇怪,这样的组织该若何确保效率呢?答案实在很大略,依赖领导人的能力以及下属的实行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三星集团有点像个中心集权的王朝。天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无论是创始人李秉喆,还是继任者李健熙,他们都是拥有计策眼力的精良企业家,他们是企业的绝对核心,但与此同时,三星还设置了一个智囊团,他们在为领导人出谋划策的同时,还从各处搜集情报,并制订公司的长远方案。
另一个机构是所谓的总裁团,在领导人和智囊团做出决策之后,总裁团卖力详细的实行。总裁团人数浩瀚,但是对决策的有效实施发挥着关键浸染。
正是这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让三星在过去几十年突飞年夜进。高度集权化,确保了三星组织决策的高效。但在我看来,真正匆匆使三星发展壮大,并不断遇上科技发展周期的,依然是他家族企业的基因。
家族掌门人把企业当本钱身的生命。正由于如此,从李秉喆到李健熙,他们才会不惜血本,以近乎豪赌的办法进军科技的前沿领域,由于他们知道,在这个快速变革的天下里,按部就班,或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能是被时期给吞噬。
强烈的义务感和任务感,使他们时候保持警觉,一定要把家族的奇迹传承下去。
但他们的对手却不同,很多日本企业,自创始人卸任便进入了所谓“职业经理人期间”。以索尼为例,盛田昭夫之后,执掌索尼的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虽然能力不俗,可企业对付他们,仅仅是一个事情的地方。即便是失落败了,他们依然有退路。
其余,这些日本企业经由永劫光的发展,内部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利益集团,在职业经理人系统编制下,除非外部力量的参与,否则很难冲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各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抗拒变革,从而削弱CEO们的决策效率。
7/7 总结
三星在上世纪末相继降服了东芝、夏普和索尼这些日本企业。自此,曾经奋力追赶的对手们,如今都被他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之后,三星开始将把稳力转向另一片沙场——手机。
在手机市场上,日本厂商只是是个边缘角色。早在智好手机问世以前,三星的市场份额已经位居环球第三,仅次于第一的诺基亚与第二位的摩托罗拉。
到了智好手机时期,日本厂商基本上已经退出了竞争。2010年,三星发布了首台智好手机。九年后的本日,三星智好手机的销量持续多年稳居天下第一,拥有环球市场20.4%的份额。
如今的三星,仍旧把半导体、显示器和手机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他本日的格局,实在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奠定。
二战结束之后,韩国的工业根本薄弱,作为民族企业的三星,之以是能降服日本强敌,有着诸多缘故原由。遇上了环球化的列车,长于把握机遇,还有领导人的深谋远虑,固然很主要。但三星能在困境之下突出重围,还是由企业的基因决定的。
企业间的竞争,实在归根结底是基因的竞争。企业能否遇上时期的发展,基因是最主要的限定条件。
索尼从骨子里仍是一家技能公司,只管他后来的几位领导者未必是技能出身,但他自始至终没能摆脱技能至上的束缚。这一方面源于日本的匠人传统,另一方面又和终生雇佣制有关。技能驱动使索尼致力于做出佳构,但也很随意马虎一条道走到黑,一旦游戏规则改变,索尼就损失了主动权。
与索尼不同的是,三星是一家运营驱动的公司。李秉喆和李健熙父子都长于经营,三星所涉足的领域也非常广。如果单从体量和业务范围来看,索尼和三星实在不是一个级别的竞争对手,只管索尼在电影行业有自己的领地,但即便把它给加进来,仍旧远远不如三星。
一样平常的企业,很难像三星那样横跨如此浩瀚的行业,如果非要找一家和他类似的企业,美国的通用电气(GE)可算作个中之一。多元化经营使三星保持了强大的灵巧性,也为三星在科技家傍边的豪赌供应了雄厚的资金。然而,家族化的管理办法,使得三星在具备灵巧性之余,又有着东方企业的稳定构造,从而得到较强的弹性与抗风险能力。
运营驱动与家族化基因,使三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保持着超大的眼界与格局,实现了从农业到制造业,并终极向科技家当的转型。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模式会永久成功下去,随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时期的带来,三星能否连续保持上风,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在变幻莫测的科技行业,无论多么伟大的王朝,终极也可能被时期给抛弃。由于,基因决定了他们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