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项目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工程,已列入中共中心办公厅、***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多少见地》的重点任务中。该项目将通过对古文化遗址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代价的认识,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中的根本性地位和浸染。目前,“考古中国”已经形成“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贱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4个重点项目,以及新疆、西藏阿里、南亚廊道等边陲地区考古事情方案。
这些考古遗址、墓地隐蔽着哪些秘密?其发掘又有哪些主要的历史文化代价?通过现场采集,为你揭秘这些考古遗址不为人知的秘闻。
“考古中国”大揭秘③——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石峁遗址皇城台远眺
光明网 李政葳
经由碳十四系列测年及考古学系列证据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时期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晚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被誉为“石破天惊”的最为主要的考古创造之一。
从“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主要进展事情会上理解到,各类迹象表明,皇城台系石峁城的最核心区域,当已具备早期“宫城”性子,或可称为“王的寓所”,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早期宫城。
这种以皇城台为核心,内、外城层层设防、众星拱月般的城垣构造奠定了中国乃至全体东亚地区古代以宫城为核心的都城布局。其创造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付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形成具有主要启迪意义。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鸟瞰图
1、“头骨祭坑”“藏玉于石”征象意味着什么?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的黄河西岸,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北岸的梁峁上,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海拔高度在1100-1300米之间。
从2012年到现在,陕西考古事情者先后发掘了外城东门址、内城韩家圪旦高档级墓葬区、城外樊庄子“哨所”等地点。
外城东门址体量巨大、构造繁芜、筑造技能前辈,由内、外两重瓮城、门道、包石夯土墩台、门塾、马面等举动步伐组成。
周边地层及遗迹中出土了玉铲、玉钺、玉璜、牙璋、陶器、壁画和石雕头像等主要遗物,尤以“头骨祭坑”及“藏玉于石”征象尤为引人瞩目。
韩家圪旦鸟瞰图(南北向)
2、“外围哨所系统”PK“70米高石墙”,哪个更实用?
石峁城址以皇城台为核心及内、外两重石砌城垣的构造,城外还分布有数座线性分布的“哨所”类建筑遗迹,构成石峁外围的“预警”系统。
据先容,外城东门址所见的内、外瓮城及马面等遗迹系海内确认的最早同类城防举动步伐。韩家圪旦地点位于皇城台东南方向一处椭圆形山坳台地之上,系石峁城址内城的一处居葬遗址。樊庄子哨所系城外“哨所”类建筑,石峁城址的预警体系有机组成部分。
皇城台为一处四围包砌石砌护墙的高阜台地,位于内城中部偏西,是石峁城址内城和外城重重拱卫之核心区域,三面临崖,仅东南部以“皇城大道”与内城相接。
皇城台整体呈顶小底大的“平顶金字塔”状,如果以东护墙北段墙体打算,石墙砌护的总高度超过70米,高大巍峨,气势恢宏。皇城台底部面积约24万平方米,顶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台顶平整开阔,大型夯土台基(大台基)、“池苑”等主要遗迹分布其上。
皇城台发掘全景及重点发掘区域
3、出土骨针逾万枚,皇城台顶设有大型制骨作坊?
皇城台门址是目前出土顶部确认的唯一一处城门遗迹位于台体东侧坡下偏南,扼守在皇城台与外界相连的山体马鞍部,规模伟大、构造繁芜、保存良好。自外而内的由广场、外瓮城、南北墩台、内瓮城、“主门道”等构成。
覆盖东护墙北段墙体的文化堆积内(皇城台利用期间由台顶倾倒而来的“弃置堆积”),出土遗物数量较大,包括骨、陶、石、玉、铜等各种遗物,个中骨器数量最多,有针、镞、锥、铲、凿、卜骨、几何纹饰片等;陶器以敞口盆、喇叭口折肩罐、三足瓮、高领鬲、甗、豆、盉等为紧张器形;石器多见斧、刀、杵、锄等器物;玉器有钺、璋、璜、环、镞等;铜器紧张环首刀、镞、锥等小件器物。其余,还有陶鹰、骨制口簧、骨笛、陶瓦、壁画、布块等主要遗物。
值得一提的是,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创造的骨针已逾万枚,伴出大量骨料、制作事情以及残次品等,反响了骨针的完全制作过程,暗示着皇城台台顶大型制骨作坊的存在。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倒塌堆积内的石雕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上的石雕
4、城内石雕系“旧物新用”镶入城墙?
理解到,2018年的考古事情重点是对皇城台台顶格局和轮廓的认识。截止目前,已经得知皇城台台顶的一些大型建筑坐落在一处“石包土”的大型台基上,大致呈南北向长方形,暂称“大台基”。目前,已知大台基东西宽约80米、残高约4米,南北长度可能在120米以上。
今年以来,考古事情职员创造的三十余件石雕作品集中出土于大台基南护墙墙体的倒塌石块内,有一些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这些石雕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壁的单面雕刻,雕刻内容可分为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有些画面长度近3米,以中央正脸的神面为中央,两侧对称雕出动物和侧脸人面,表示出成熟的艺术构思和博识的雕刻技艺。
从层位关系来看,大台基南护墙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旁边;从利用背景不雅观察,这些石雕可能来自其它更早的高档级建筑,系“旧物新用”,在修砌大台基时嵌入南护墙。目前看来,这些石雕与4000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时放置玉器、起建筑筑时以人头奠基的精神内涵相同,代表了石峁先民对皇城台大台基的精神寄托,授予皇城台大台基精神力量。
皇城台“大台基”东南角
5、石峁石雕与中亚地区“草原石像”是否有关联?
放眼中国北方,石峁皇城台集中出土的石雕或许与东北地区早在兴隆洼文化期间、红山文化期间涌现的石雕人像共同构架起中国北方地区的石雕“传统”,在中国史前文明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成分,影响到“后石家河”玉器、二里头绿松石“龙”,乃至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
虽然,目前还不能明确阐述石峁石雕与中国西北乃至中亚地区“草原石像”的文化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关联”已经引起学界关注,或为4000多年前欧亚草原文冥器械交融互动的主要表示。
石峁遗址的考古创造有助于解释,新石器时期晚期以来,中国北方地区与欧亚大陆之间的技能互换和文化互动是双向的、多重的、频繁的,中国北方地区是桥接欧亚大陆与中国早期文明不容忽略的主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