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冯琪平投入千万元在澄迈县金江镇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当代化厂房,利用全自动化生产线搞起了秀珍菇、杏鲍菇栽种。不到一年的韶光,他的蘑菇奇迹便站稳了脚跟,闯出了市场。
在金江镇的养殖业和餐饮业界说起冯琪平,险些无人不知。这个谦善的80后小伙子靠着踏实努力,建起了当地规模数一数二的白莲鹅养殖基地。
但在去年,这个澄迈县的明星养殖户却创造了新的商机。“有时一次看到电视上播出安徽省有人把蘑菇做成了亿元大家当,我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随后,冯琪平便独身只身一人去了安徽学种蘑菇,并武断了在澄迈规模化栽种蘑菇的想法。

在还没有人大规模栽种蘑菇的澄迈,想建工厂买设备打造规模化家当,不仅须要大投入,还意味着冒险。为此,冯琪平将“全部家当”千万元资金投入蘑菇栽种基地培植的同时,还请来了在安徽学习时的老师,量身定制了一条自动化蘑菇生产线。
位于金江镇山口任务区善井村落的蘑菇栽种基地,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一片整洁划一的厂房,但厂内乾坤却让许多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都感到新奇:从菌种造就到菌包生产,从温度掌握到成长过程,栽种基地实现了生产环节的电脑操控,连冯琪平自己都笑言,“在家点点手机便能完成蘑菇生产”。
固定比例配比的质料、全自动的菌包生产线、数十间恒低温造就室、视频监控蘑菇成长、人工只参与采摘环节,在2015年,由海南省农业厅组织赴厦门快意情集团稽核金针菇家其时,其前辈的全自动生产线让稽核团印象深刻,而如今冯琪平的“蘑菇工厂”生产线与其一模一样。
冯琪平说,差异于传统的栽种办法,用当代机器化的办法种出来的秀珍菇、杏鲍菇不仅保质期更长、险些不受景象环境影响,品质也更稳定,有市场上风。
如今冯琪平的生产线已经能日产秀珍菇、杏鲍菇2000至3000斤,个中秀珍茹6元/斤,杏鲍茹5元/斤,日产值1.6万元到2万元。工厂培植的21个冷库和6个大棚也能知足目前的产量。(刘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