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此图。
海内的电子时期用户该当很随意马虎想到QQ空间,以及当年的绿钻。对付美国早期社交媒体用户,便是Myspace了。
对付这一已经衰落的社交媒体,或称新新媒介,笔者的理解来自莱文森的《新新媒介》第二版(译本),初版在海内同样能买到,两版出版仅隔三年,可以做大略的比拟研究。

本日去购物,打开支付宝后,手机系统提示又一款软件疑似有病毒。实在,病毒是切切没有的,只是自作主见的厂商擅自给用户自行安装的软件扣上了疑似病毒的帽子。就彷佛当年美国宣扬萨达姆政府手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笔者随手点击了deleted,然后就再也看不到曾经的运用了。原以为是不再提示呢。出离的愤怒让笔者急速删除了手机预先安装的多少软件——我的手机我做主,你删我的软件,我也删你的霸道!
事实上,笔者深知这是无声且无效的反抗。当手机厂商预装软件的时候,或更新系统预装软件时,已经收取了软件开拓商的好处。这是厂商/用户间的不平等,也是社交媒介(媒体)/用户间的不平等。前者肆意妄为,随意变动用户的数据,如果按莱文森教授所说,这是纸质书为何比电子文本拥有更多推戴者的主要情由(不雅观点出自《手机》/《新新媒介》)。他在1997年的《软利器》写道,他的一些书有免费的电子版,但读者还是更乐意购买纸质版。
只管莱文森提出了人性化趋势论和补偿性媒介,但我们终极能否迎来用户深度个人化定制的可靠电子硬件/软件,始终是个很难预估好结果的问题。我们有情由认为,电子媒介的不稳定性/高度可修正&修改性,天生抗拒了印刷媒介具备的稳定性。
此处笔者准备再引用莱文森的两段笔墨,以及迪马克西翁事理,做个小节,表达对手机厂商&社交媒体平台运营公司胡作非为的反对态度。
1. 我们天生须要隐私,须要掌握互换,我们人性的节拍须要停息的安歇韶光,我们把这些须要镌刻在我们的社会期待中。(《手机》第五章)
2.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极大的代价,它是更新和历史联系的源泉。另一种干工作的办法,另一种思维办法,可以对主导的办法起到制衡的浸染,乃至保障它不至于失落败。我们想地球村落社会达到的天下,以空想的目标而论,该当是能够舒适地得到异质性样本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万事同一的同质性社会。(《手机》第九章)
3. 迪马克西翁事理(dymaxion principle)系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提出,后者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有创见的思想家,设计了一批永垂不朽的著名建筑。该事理即体积减小、功能增加的事理。
速写到此为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