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马化腾要在贵州挖山洞建数据中心?牛逼么
马化腾说要在山洞里建数据中心,其实这件事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小马哥不能听下面的人瞎说啊,专业人士分析过,山洞数据中心有很多硬伤,根本做不到所谓的节能降耗。
一、“山洞”数据中心安全吗?
“山洞”数据中心最吸引人的卖点就是“安全”,打出了要存放“最重要的数据“的宣传牌。乍一听很有道理啊,挖个山洞放服务器多安全去,就像核弹或者粮食一样存在山洞里避难所里面,世界大战爆发了也不怕。

但是稍微推敲一下,好像有点不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么大的一个数据中心,放在一个山洞里,如果内部发生了不可控的火灾,或与外部连接中断,整个数据中心就废了。
数据中心跟人一样,需要不停呼吸空气,需要空气冷却服务器的发热,需要电力输入维持风扇和服务区的运转,需要光纤与外界进行热交换、需要水的蒸发用来散发热量。现在把它憋在一个山洞里,只有个头露在外面,风险全集中在了山洞口,就像古代打仗时,一旦退缩到山洞里,就成了瓮中捉鳖了。
二、“山洞”数据中心环保吗?
挖山洞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特别是中国西南多雨的山区。挖山洞因为破坏地质结构,所以极易造成成地质灾害(比如地质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同时挖山洞也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等的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地质灾害、地表植被破坏等也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植物、动物最后到人类的生活家园,这些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中多数是不可挽回的。不同于普通山洞,“山洞”数据中心在温度、污水、烟尘等方面对于山洞及周围的破坏远超普通的山洞,从生态和环境来看,挖山洞建数据中心是非常不合适的。
三、“山洞”数据中心节能吗?
大家听到的要挖山洞建数据中心的很重要的理由是可以节能,号称山洞内恒温恒湿,可以减少数据中心的能耗。吃瓜群众们一听好这个总没错啊,大家都有这个经历走进山洞时候冬暖夏凉,山洞确实恒温恒湿,但恒温恒湿的含义是保温性能佳,而不是散热能力强哦,小白不才稍微学过一点能量守恒定律,一个数据中心散发的热量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成年人静止不动一小时发热量大约0.3千瓦时,一个数据中心一小时发热量大约从几千千瓦时到几万千瓦时),这就好比一个山洞数据中心中像罐头一样挤满了几万个至十几万人,而且是一年8760小时一直挤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再恒温恒湿的山洞也会闷热而死。所以结论就是,山洞并不能为数据中心节能,真正可以实现节能的数据中心的供电或制冷技术。
在供电方面,供电的效率不会因为是否选择山洞而有大的差异,因为理论上技术方案确定,只有数据中心越靠近发电厂输电损耗越小,才越节能。相反,因为选择山洞设置数据中心,因为山洞都是线性的,对比普通数据中心是面状和立体的布置方案,同样规模的数据中心放在山洞配电线路会更长,损耗更多。制冷方面,“山洞”数据中心对比普通数据中心也没有优势,比如在贵州某山洞数据中心因为采用山洞布置形式空间管线太长不得不选择用小型风冷直膨空调(1度电只能生产3-4度冷),而同样在贵州普通数据中心可以采用高效离心机(1度电可以生产7-8度冷)。综上来看,采用山洞布置数据中心节能是站不住脚的。
四、“山洞”数据中心省钱吗?
众所周知挖山洞的成本高,远高于普通建筑,交通建设行业里面有“金洞银桥”的说法,山洞的成本可窥一斑。以一般的4车道高速公路隧道为例,每公里成本超过一亿元,这还不包括一些特殊地质构造和隧道装修。在机电设施方面,山洞数据中心内部因为担心渗漏或者灰尘等,不得不采用集装箱形式,而各种管线、线缆在山洞中因为平面和立体空间利用不足,所以不得不不线性布置,无形中又增加了成本。据了解某国内“山洞”数据中心机电方面建设成本是国内普通数据中心的2倍左右。在成本方面,“山洞”数据中心与普通数据中心来比,那方面也谈不上省钱。
五、“山洞”数据中心省地吗?
据了解某山洞数据中心挖了5条山洞,每条长近200米,宽10余米,高10余米,设计安装了大约2000个机柜,整个隧道占地700多亩(数字来源于互联网)。单独看山洞开挖地面投影面积,200米(长)*15米(宽)*5(条)=15000平方米。
而国内目前数据中心比较低等水平2000个同样功率的机柜大约需要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左右,最重要的是普通数据中心层高只要6米左右,“山洞”数据中心却需要10多米(相当于建筑面积翻倍),所以“山洞”数据中心建筑利用率是相当低的,同时因为不能采用多层布局所以也是相当浪费土地。我们中国的土地资源非常宝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土地是每个人的责任,采用这么低土地利用率的方案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国外采用“山洞”数据中心是利用周围有自然冷资源的废弃的山洞比如维基解密在瑞典的数据中心,它是在可全年利用海水冷却的地方选择了一个废弃的山洞再利用,而国内专家借鉴的时候变成了重新开挖一个山洞来做数据中心,有点“东施效颦”的意思。“山洞”数据中心作为在一个看似美好,炙手可热的数据中心概念题材,大家应该擦亮眼睛,不要盲目跟风……
小马哥,擦擦眼镜,不要被手下的人给忽悠啦。
贵州地质较复杂,又在南方全年平均气温不低,如考虑水电资源还有可取。不然不如选北方有湖有煤的地方,到了冬季仅空调一项就能省不少(机房要全年制冷降温,北方可以有半年靠自然环境降温,不用开制冷机),如考虑蓄能效益会更好
贵阳的大数据现在都应用在哪些方面了
由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所以我们质疑它,这就是现在的大数据产业略微有些尴尬的地方。
大数据这个词汇在贵阳来说一直都属于比较火热,再加上前段时间数博会的召开,我们几乎天天都要面对这个词汇,这种类似刷屏的信息冲击,渐渐使人感到厌恶,再加上我们平常百姓和大数据这种东西没有实际上的接触,所以就对它产生了质疑:“这个大数据吹的这么厉害,真的有用吗?”
首先大数据产业并不仅仅只限于数据。
它是建立在海量数据之上,对数据进行“加工”,将这一堆巨量数据进行捕捉、管理,再处理。 这样来看它的应用就有很多了,>好比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无人驾驶、人脸识别、3D打印、5G工程、数字安全、VR/AR、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等新兴产业都会涉及,它是这些产业的基础,有了良好数据服务支持,这个高新科技才会健步如飞的发展。
其次,大数据产业对于我们的服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不像一些传统行业,它所服务的东西是你你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业中,你会摸得着一个确实存在的产品,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它。旅游业中,你可以看得见那些美好的风光。
但是大数据产业就不行,你看不见也摸不着,不是有心你根本就不会发现它的存在,但它却时刻在为你服务,比如你现在看的,我写的这篇回答就有着大数据的技术在支持。
研精致思,求个关注( ̄▽ ̄~)
大数据是一种基础性战略资源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其应用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领域已逐步向传统工业、教育、交通、医疗、司法、政务等领域渗透,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有人说感受不到大数据或者大数据应用的存在,我只能说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不是你太不敏感,那就是你对大数据及其应用一无所知,以至于你身在其中而不自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在头条上消磨时间就会发现你的头条推荐和隔壁老李的不一样,因为头条会运用大数据技术,从你的浏览习惯中分析你的关注点和喜好,然后为你推荐。这个和你在某宝购物是一样的道理,你最近看了什么产品,某宝就会将同类产品推给伱。
大数据应用无处不在,但是你想知道的贵阳的大数据应用,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贵阳的大数据应用。
“贵阳大数据,那不就是个机房吗?”这是很多人的傲慢与偏见。贵阳确实建立很多机房,成为一些国家部委、重要行业及知名企业的数据中心或数据灾备中心存储地。但如果你认为贵阳的目标就是当机房,收天下数据存而备之,那你就错了。贵阳的野心是存天下数据而用之,所以贵阳在数据收集、数据治理、数据清洗、数据交易、数据应用等方面布局,想要发展的是一个完成的大数据产业链。无奈,贵阳有雄心壮志,但人才储备不足,一切还得徐徐图之。但是大数据应用发展倒是很快,特别是在交通、医疗、政务等方面。下面我抛砖引玉,列举几个方面。
1.交通方面:比如喜欢选择公交出行方式的你可能安装了一些等车APP,等公交是不是方便了很多,因为你可以看到你等的车还有几分钟到站;比如你坐公交扫码支付、坐地铁刷脸支付等。再比如贵阳人民大道智慧街区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构建的街区智能化统一管控及大数据实时分析平台,大大提升市政设施的管理服务水平。
2.医疗方面:比如你去贵阳市口腔医疗补牙,你不需要像以往一样等制模,3D扫描仪瞬时可以采集你的牙齿数据,然后建模打印,简直就是立等可取,不需要等10天半月了。比如贵阳有一家叫朗玛的公司就在做互联网+医疗,贵州还成为了全国互联网+医疗示范区。
3.政务方面:应该说贵阳的大数据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所以在数据开放和应用方面政府部门是走在前列的。想当初这里有些政府部门将数据共享理解为数据拷贝使用,将数据开放理解为信息公开,几年过去后,贵阳很多干部聊起大数据侃侃而谈,让很多专业人士都刮目想看。贵阳政务方面一开始做“数据铁笼”,再后来在气象领域、国土资源统计监测、特种设备管理、金融监管、地产监管等方面都有应用,虽说不上成熟,但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复旦大学联合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中对贵阳市政府大数据应用这块还是高度肯定的,贵阳政府数据开放数林指数总分全国第一。
贵阳市目前集聚了一些大数据应用企业,期待贵阳在大数据产业方面能有更大作为。
到此,大家对贵州机房监控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贵州机房监控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