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的电子垃圾点火场,一起烧掉的还有什么?
听说,在这个地方劳作的人,均匀寿命仅为 25 岁。截止到现今,也便是 2024 年,还没有人能够活到 40 岁。

这里乃是环球规模最为弘大的电子垃圾处理园地,地处非洲西部的加纳。
和我们常日认知里标准化的电子废品处置办法不同,这里的处理手段堪称大略粗暴至极,那便是直接点火。
不管是电缆还是电线,废弃的线圈亦或是电路板,只要将包裹着的塑料烧掉,就能获取里面的金属,从而实现“变废为宝”。
然而,点火会引发极为严重的空气与地皮污染,浓浓的黑烟险些终年都在弥漫。被点火后的残渣污染过的水源,已然变成了骇人的深玄色。空气和土壤中所累积的有毒物质,其致命程度乃至可与切尔诺贝利相提并论。
在这里每呼吸一次空气,都能明显觉得到肺部好似在被灼烧。用衣服在鼻孔处擦拭一下,都能擦出玄色的焦炭印迹。
天下卫生组织曾到当地采集了部分土壤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重金属镉的含量超出安全线 30 多倍,而铅的含量更是超出了惊人的 100 多倍。
要知道,这些都已被列为一级致癌物的有毒物质。而这里也正因如此被天下卫生组织评为“环球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
然而,就这样一个堪称暴戾恣睢之地,却是当地 8 万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折损寿命他们无暇顾及,英年早逝他们也绝不畏惧。他们坚持留在这里,不为别的,只为钻营一条生路。
这个电子垃圾处理厂,叫做阿博布罗西。其总面积达 8 万多平方米,相称于 10 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虽然占地面积称不上弘大,但其吞吐量却极为惊人。每年都有数百万吨来自天下各地的电子垃圾,漂洋过海汇聚到这里进行集中处理。
包含废弃的电脑、手机,冰箱、电视以及汽车的零部件等等。有朋友可能会说,既然都是电子产品,那这些人通过自己的双手拆解一番,变废为宝,难道不也是一种致富之路吗?
然而,事实正好相反,能把电子垃圾出口到非洲的,大都是英国、美国这些电子产品消费大国。
在出口前,他们早就对其进行了风雅化的回收处理,但凡值钱的零件都已被拆卸一空。剩下的都是一些没什么代价,且难以处理的塑料和重金属。
精明的发达国家会权衡本国的环境污染和处理电子垃圾的性价比。直至将废品的代价尽数榨干之后,才会将其出口到非洲。
点火旧电脑、旧手机这类电子垃圾,会产生对人体有严重损伤的剧毒物质。刚开始可能仅仅是咳嗽呕吐等轻微症状,但韶光一长,各种致命疾病便会纷至沓来。
这并非骇人听闻,据英国《卫报》2014 年的宣布。出生在非洲加纳阿博布罗西,也便是这个电子垃圾场贫民窟的孩子,70%都患有先天性疾病。20 岁出头就英年早逝的数不胜数,能活过 35 岁就算是遐龄,超过 40 岁的更是寥寥无几。
实际上,在上世纪 90 年代,这片电子垃圾场,还仅仅是一片普通的地皮。随着电脑、手机、电视、冰箱以及各种高科技零件的批量生产和加工,发达国家的电子产品进步神速。
再加上这类产品的迭代周期很短,每隔几年,就得全部更新换代。于是便产生了大量废弃的电子垃圾。
刚开始发达国家还考试测验在本国进行回收处理。但紧接着却创造,不仅回收处理的性价比很低,还很随意马虎造成环境污染。
比如在美国,处理一块废弃的显示屏,须要 5 美元,但运输到非洲加纳处理,1.5 美元就可以搞定。于是,发达国家,便在把有代价的零件拆解回收后,剩下的直接丢给非洲的掉队国家。
然而,环境污染毕竟是环球性的。1992 年,联合国颁布了《巴塞尔公约》,明令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运输电子垃圾。然而,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看来,这便是一张废纸。只要有利可图,他们的跨海丢垃圾业务就从未停滞。
有朋友可能会问,如果真想抵制的话,非洲加纳确当局只要设一道海关阻挡不就行了吗?然而,事实比预想的更为严重。
俗话说: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比“穷”更恐怖。为了发展经济,提高本国的 GDP,居民的就业率,以及政府的税收。加纳政府乃至极为欢迎各国的电子垃圾运到本国进行处理。
这种行为无疑是饮鸩止渴,毕竟赢利只是暂时的。但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平民身体,长年累月乃至未来几代人的危害,却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