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科技 » 京东“躺枪”300亿诱骗案又遭起诉?一审宣判:京东无赔偿责任,京东商城官网。

京东“躺枪”300亿诱骗案又遭起诉?一审宣判:京东无赔偿责任,京东商城官网。

东易日盛家居装饰集团股份通讯 2024-08-1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承兴系”诱骗案带来的连环官司,又有最新进展。

5月8日,不雅观察者网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上海金融法院日前对诺亚诉京东等公司的案件进行了一审判决。
对付诺亚旗下公司的诉讼主见,法院予以驳回,京东被判无责。
这意味着京东无需因诺亚踩雷“承兴系”诱骗案承担所谓“赔偿任务”。

京东“躺枪”300亿诱骗案又遭起诉?一审宣判:京东无赔偿责任 京东“躺枪”300亿诱骗案又遭起诉?一审宣判:京东无赔偿责任 智能科技

不过,由于目前一审判决处于上诉期,结果暂未生效。
此事仍有待进一步不雅观察。

京东“躺枪”300亿诱骗案又遭起诉?一审宣判:京东无赔偿责任 京东“躺枪”300亿诱骗案又遭起诉?一审宣判:京东无赔偿责任 智能科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8日晚间,诺亚方面就此事发布了公告

2019年,承兴系公司以造孽霸占为目的,虚构对京东、苏宁等多家电商公司的应收账款,骗取上海歌斐等多家机构的融资款。
“刻俩萝卜章骗了300亿”,造成88亿余元的实际丢失,此事引发金融圈巨震,"大众年夜众也为之错愕。

2022年,“承兴系”实控人罗静因条约诱骗、对非国家事情职员行贿罪

一审获刑。
但此事的“连环官司”并未就此结束:由于踩雷“承兴系”,有投资者向上海歌斐等机构发起了诉讼,上海歌斐又向京东等公司发起了诉讼……

先遭遇“李鬼”假冒,又“躺枪”连环官司,京东因此事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但不容忽略的是,“承兴系”骗局背后,受伤的还是无辜的投资者和合法经营的企业。
通过法院材料,我们试图靠近这一系列事宜的详貌。

先遭“李鬼”、又遭起诉,法院一审宣判:京东无赔偿任务

京东“躺枪”300亿金融诱骗案,主角实在是诺亚财富和“承兴系”公司。

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广东中老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中诚”)、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承兴”)等“承兴系”公司,利用其与京东贸易等公司开展采购业务的供应链贸易背景进行融资。

通过假造京东贸易印章,并假造干系购销合同等底层资料,“承兴系”公司虚构了对京东的应收账款债权,然后又以虚假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诱骗被害方——诺亚财富下属的上海歌斐等公司,签订条约并给付钱款。

公开宣布显示,截至案发,“承兴系”公司共骗取被害方300余亿元,实际造成88亿余元丢失,个中歌斐资管丢失34亿余元。
随后,歌斐资管和自言租赁将京东贸易和“承兴系”等公司告上法庭,索要投资丢失。

“承兴系”公司背后的女人——罗静,此前已因罪获刑

在历经近五年的诉讼后,上海金融法院于今年4月30日对这两起民事案件作出一审判决:承兴系干系公司广东中老实业、广东承兴控股被判向上海歌斐支付34.1亿元,向自言汽车支付8500万元。
京东贸易无需承担赔偿任务。

5月8日,诺亚方面发布公告,同步此案干系讯断结果。
不过,对付与京东有关的部分诺亚方面进行了模糊处理,描述为“上海歌斐针对共同被告人提出的其他索偿被上海金融法院驳回”,并未详细指出京东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两起案件一审判决还处于上诉期,讯断结果暂未生效。

京东躺枪、实则被围猎:戳穿承兴系诱骗案关键细节

“承兴系”公司及职员,是如何假冒京东,瞒天过海的?

据宣布,在诺亚向京东确认应收账款转让过程中,“承兴系”公司安排职员,在京东扣留了快递,盖上“假章”后,再假冒京东寄回诺亚财富。
更离谱的是,“承兴系”公司还安排职员,用假工牌在京东园地内应对了诺亚方面的上门调查。

不难创造,“承兴系”造假过程中,京东等公司并无事情职员参与或知情。
发生在京东公司干系的诱骗行为,也都是承兴系职员以假造工牌、冒用身份、利用快递员等办法,在歌斐基金团队高等副总监方建华的合营下完成的。
投资者利益受损,任务主体仍在承兴系的诱骗行为和资产管理公司的事情不力。
法院文件展示的细节也能证明这一点。

例如诺亚员工方建华(后因受贿获刑)等人,曾前往京东北京办公园地进行现场访谈。
承兴系员工假冒京东事情职员,在大堂会客区域进行了接待。
京东的场所管理并无问题,问题在于承兴系员工利用京东供应商的身份供应预约码,让诺亚“内鬼”入场,京东对此事绝不知情,更遑论预见和戒备“承兴系”公司的敲诈。

歌斐方面曾向京东邮寄《应收账款转让确认函》来核实其真实性,也遭遇了类似问题。
根据承兴系公司供应的材料,诺亚方面将文件寄给所谓的“京东职员”。
承兴系公司员工将有关文件精准拦截,并在加盖“萝卜章”后通过邮政寄回。
EMS邮件信息是京东的地址,但事实上京东对此事并不知情——退一万步讲,纵然拦截行为发生在京东的办公场所,也是由于快递事情职员违规交付了文件。
这显然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

导致诺亚财富投资者利益受损的紧张缘故原由,并非京东之“过”——一审判决也能证明这一点。
案件关键是承兴系的诱骗行为——京东也是受害者之一。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财富管理公司,诺亚很少提及自身问题,反而紧抓京东不放,乃至将其诉诸公堂,连财务发票和POP业务模式也要被拎出来“躺枪”?这又是为何?

财富管理机构,应做好投资者合法权柄的“看门人”

2019年,承兴系公司“东窗事发”,实在控人罗静因条约诱骗、对非国家事情职员行贿罪一审被判无期徒刑,其妹妹罗岚及时控公司多名员工涉刑。
刑诉案件尘埃落定后,投资者要向有关机构讨回丢失,本是通情达理的事情。

据《界面新闻》宣布,2020年8月,诺亚财富和涉“承兴案”投资者达成和解协议,当时818名受影响客户中的约67.5%干系投资者接管上述和解,而诺亚财富也对干系丢失进行兑付,并一次性计提18.3亿元,个中包括向未“换股”投资者兑付的约5.3亿元的其他和解方案。

事发后,诺亚却转身起诉京东,向其索要投资丢失,本就充满争议。
据此前媒体宣布,有歌斐资产干系爆雷产品投资者认为,诺亚是“以京东为挡箭牌,安抚民气”;“刑事审判结果已出,讯断中根本未涉及京东,民诉只是借口,毫无意义。

媒体宣布截图

2023年12月,承兴案再次发酵。
京东、歌斐隔空回应,炸药味渐浓。

京东发布声明称,作为“承兴案”中绝不知情的受害者,京东被卷入历时四年的恶意诉讼,荣誉和权柄遭受重大丢失。
诺亚财富反而对京东发起诉讼,京东表示匪夷所思。
“诺亚财富在一审宣判后发起对京东的恶意诉讼完备是稠浊视听,推脱和转嫁任务,连续误导投资人和广大"大众年夜众来为自己探求‘替罪羊’。

诺亚方面则争锋相对地回应称,“并于近期开庭审理,在此法律审理的关键时候,诺亚对京东集团溘然发出该份感情激烈的声明表示不解。
同时诺亚呼吁,京东集团可以将自己“100%躺枪”的详细证据以合法合规的办法递呈法院。

诺亚方声明截图

如今法院一审判决出炉。
对付诺亚方面的主见,法院进行了逐条评议。
虽然案件尚未终极“定性”。
但各种细节的公开,足以为投资者和普通"大众年夜众,供应更多靠近此案的可靠材料。
诺亚投资者权柄丢失是否是京东的“任务”,"大众自有公论。

5月8日,多家媒体对法院一审判决结果进行了宣布。
在各界谈论京东无赔偿任务的同时,诺亚财富本身也引发了不少人关注。
财富管理公司是投资者权柄的“第一任务人”,积极检讨内部可能存在的漏洞,才能更好地杜绝类似事宜发生。

事实上,关于诺亚财富的谈论和质疑,从来都没有停滞过。

据《南方都邑报》2023年11月宣布,东方财富网股吧等处流传的《致汪静波、上海歌斐及诺亚正行的联名公开信》。
根据当时的和解方案,投资人可以将自己的投资金额,以49美元/股旁边得到对应诺亚控股的受限股票,这部分股票将在十年内逐步解禁。
接管和解的投资者则须要放弃对诺亚控股及干系方的全部索赔。

Wind截图

事实上,港股诺亚控股的股价,已经跌到了低位。
“十年内逐步解禁”,于受损的投资者而言更是天堑。
据宣布,《联名信》就曾质疑:“在剥夺份额持有人知情权和份额持有人大会决策权的情形下,这样的和解方案有没有公正可言?”

“财经无忌”2023年12月文章曾爆料,在发行和发卖涉案的创世核心系列私募基金前,诺亚旗下的高等管理职员2017年曾在内部培训特殊强调,为避免萝卜章风险,“应收帐款转让确认函”必须面签。
但根据罗静案讯断书显示,面对100多亿的应收账款,诺亚财富方面的基金经理、产品经理、风控部门及其他干系部门和卖力人,并未按规定流程对应收款帐的真实性进行必要核查。

据宣布,《联名信》也曾追问,“贵方(诺亚)既然标榜自己如此专业,那怎么可能在交易中仍旧认可京东的萝卜章呢?贵方应该核实的内容和步骤到底落实了哪些?如果不是故意降落智商和风控标准,贵方可能被承兴和罗静诱骗吗?”

媒体宣布称,在一篇题为《诺亚爆雷:成因、影响及展望》的文章中,任泽平也指出承兴事宜两大问题:其一为交易构造不合理,风险较低的资产匹配本钱较高的资金,资产真实性存疑;其二为歌斐资产未审查事宜真实性,内部合规风控不严,未哀求京东对交易条约进行面签和确权,尽职调查管理存在漏洞。

投资有风险是知识。
但诺亚财富屡屡暴雷,不由得让人感到反常。

据统计,近年仅威信媒体重点宣布、引发公众年夜众广泛关注或监管部门警示惩罚的诺亚暴雷事宜,就多达12起,涉及金额超百亿。
京东也曾在其宣布中提及这一点,对此,诺亚方面的回应是“陵犯名誉”。
这进一步加剧了外界的质疑。

公开宣布截图

据海内媒体宣布,锦天城律所多位状师曾共同发出《关于警示创世核心基金卖方机构涉嫌条约诱骗并哀求卖方机构积极履行兑付和赔偿任务的状师公函》。
函件强调,基金投资人才是诱骗案件的实际受害人。

“若没有作为发卖机构和管理人的贵方以虚假的应收账款和浮夸的宣扬向投资人一对一发卖从而召募资金,交付资金,承兴公司根本无法履行诱骗。
贵方显然是诱骗案的实际参与方。

或许比较于跟京东口水仗、打官司,诺亚更该当谛听外界的声音。

前有法院的一审判决,后有投资人的心声诉求、律届舆论界的多方谈论,相信承兴系诱骗案背后的连环官司将在不久后走向自己的尾声。
但连环官司带给我们的谈论和思考,将会一贯延续下去。

连环官司不应本末倒置。
案件的核心是诱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绝不能被姑息。
财富管理机构从投资行为中得到回报,自然有责任当好投资者合法权柄的“看门人”——无论是哪家财富管理机构,都该当具备与其经济回报、社会评价匹配的能力和风致,主动做好调查和核实等事情,不然侵害的只能是投资者和"大众年夜众。

结语

诺亚踩雷承兴系并非个例。
所谓的“京东赔偿任务”,恐怕从一开始就让人难以信服。
平台该当依法承担有关任务,但不应承担与之无关的赔偿任务。
明是非,辩曲直,无论是对企业也好,对投资者也好,受害者有罪论可以休矣。

2023年10月,上海法院发布一批范例案例,个中一例是“某保理公司诉某贸易公司保理条约轇轕案”。
案中的贸易公司将与电商平台的应收账款转给保理公司,但条约印章系假造,代表电商平台确认债权转让关照的事情职员身份也系假造。

法院认为,保理公司仅以贸易公司供应的《大单采购条约》及“某大型电商平台事情职员”的联系办法作为查核根本,未通过独立公开渠道与电商平台取得联系,未创造根本条约及《应收账款债权转让关照确认》中电商平台条约专用章虚假。
故保理公司在该案中哀求电商平台承担《保理业务条约》约定的《大单采购条约》项下条约债务,公民法院不予支持。
这也为外界理解此类案件供应了参考。

法院一审判决已经出炉,承兴诱骗案引发的歌斐诉京东案,也将走向关键节点。
比较于会不会有下一个“承兴诱骗案案”、“歌斐诉京东案”,或许更为主要的思考是:无论哪个行业,任何企业都该当坚实守好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用户卖力。
莫让信赖被错付,莫让无辜者躺枪,才能共同创造良好互信的市场环境。

本文系不雅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