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通信 » 吴地“白纻舞”的嬗变,乐舞传奇。

吴地“白纻舞”的嬗变,乐舞传奇。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通讯 2024-10-08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白纻舞”及其歌辞之美在魏晋颇有盛誉。
《乐府解题》云:“盛称舞者之美,宜及芳时为乐,其誉白纻曰:‘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
袍以光躯巾接风。
’”《宋书·乐志》曰:“白纻舞,按舞辞有巾袍之言,纻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
”“白纻舞”出自吴地民间,详细何时产生的,学界暂无定论。
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期间吴地西施便演出过“白纻舞”,认为西施所浣之纱便是“白纻”。
文献对“白纻舞”的最早记载则是在曹魏期间,《初学记》卷十五引曰:“白纻歌(起于吴,孙皓时作)。
”在对吴地“白纻舞”诸多文献梳理考证时创造,其天生、兴衰、消亡的嬗变轨迹与历代统治者的尊尚、喜好与改造以及乐舞本身的流动性、可延拓性紧密干系。
曹魏期间“白纻舞”因其幽美激情亲切的舞容乐貌从民间进入宫廷;南朝期间统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须要,授予其奢艳萎靡的艺术特质;迩至隋唐,在“去其哀怨,考而补之”的文化政策下,“白纻舞”已然变为具有古士君子之遗风的雅乐舞,至中唐“白纻舞”日益沦缺,终极消亡解体。
吴地“白纻舞”虽早已解体,但其精良的艺术基因则以合流之态汇入中华主流乐舞文化之中,传承千年,裨益后世。
对此嬗变过程,目前仍需我们专门磋商。

魏晋期间“白纻舞”是淳厚激情亲切的。
曹操“性不信定命之事”,推崇嵇康所倡导的“人性以从欲为欢”的玄学新风,客不雅观上解除了“礼”对俗乐的束缚,极具艺术传染力的民间俗乐舞应运而生。
“白纻舞”正是在这一期间由民间进入宫廷,其淳厚激情亲切的舞风,为宫廷乐舞带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由于孙皓政治无能,不久便被晋武帝所灭。
晋武帝司马酷热爱乐舞,他在统一的同时,亦收纳了吴国乐舞。
《晋书·帝纪第三》曰:“时帝(武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
”最早的《白纻舞歌》正是涌如今这一阶段。
晋《白纻舞歌诗》云:“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
宛若龙转乍低昂,凝停善睐客仪光。
如推若引留且行,随世而变诚无方……清歌徐舞降祇神,四座欢快胡可陈。
”“轻躯徐起”“凝停善睐”突显出晋“白纻舞”唯美、坦直、浓情的舞蹈特点。
淳厚激情亲切的“白纻舞”不但成为宫廷乐舞,亦流传于士族大夫娱乐燕享之间。
《宣城图经》曰:“宣州白纻山在县东五里,本名楚山。
桓温领妓游此山奏乐,好为《白纻歌》,因改为白纻山。

吴地“白纻舞”的嬗变 吴地“白纻舞”的嬗变 互联通信

南朝期间的“白纻舞”变得奢靡艳丽。
随着都会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兴起,相沿而生的乐舞也得以抖擞活力。
《南史·循吏传》:“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
”现存于历史文献中的“白纻舞辞”,仅南朝便有30首,相较于两晋的三首,数量颇为可不雅观。
东晋之后,“吴歌”“西曲”受到统治者青睐,逐渐融入主流乐舞“清商乐”之中。
而江南“吴歌”多出自女子之口,艺术风格细腻温婉,主题以情歌为主;“西曲”则产生于长江中上游,多是商贾过往码头,来去匆匆,思乡怀远,其辞朴实率真,其乐多男女眷恋之情。
在如此乐舞风气下,出自吴地的“白纻舞”与“吴歌”“西曲”交融渗透,其情绪抒发更为直接肆意,脂粉味洋溢其间。
汤惠休《白纻歌》二首云:“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
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如疑。
桃花水上东风出,舞袖逶迤鸾照日。
徘徊鹤转情艳逸,君为迎歌心如一。
”内容上多表现少男少女爱慕思念之情,生动坦直,在整体上呈现出浓郁而不淫巧、激情亲切而不浮华的状态。
而至梁陈两代,奢靡享乐、腐烂淫巧的风气愈演愈烈,终极导致“白纻舞”雅俗失落衡的状态。
《颜氏家训·涉务篇》曰:“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
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从当时的记载看,梁陈期间的士族阶级“肤脆骨柔”“大冠高履”,阴柔之气过重,审美意见意义过于孱弱俚俗。
在这种审美意见意义的影响下,“白纻舞歌诗”逐渐被上层贵族修改为轻巧柔靡的“宫体诗”。
梁《秋白纻》云:“白露欲凝草已黄,金官玉柱响洞房。
双心一意俱徊翔,吐情寄君君莫忘。
翡翠群飞飞不息,愿在云间长比翼。
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梁陈期间的“白纻舞”,不论辞风舞风,已然走上堕落浮靡之道路,“抚枕思君”“纤腰嫋嫋”“如娇如怨”的描写,充满着宫廷贵族哀怨浮华的情调,无不表示着奢靡享乐之中悲观哀怨的生命沉沦。
值得把稳的是,“白纻舞”在南朝的发展亦有着肃穆持重的“雅乐”之道路。
《乐府诗集》云:“宋泰始歌舞十二曲:一曰皇业颂,歌自尧至楚元王、高祖,世载圣德……十二曰白纻篇大雅。
”由此可知,南朝“白纻舞”是在双线同时发展的,一条是娱人“俗乐”之方向,一条是娱神“雅乐”之道路。
而娱人俗乐方面,“白纻舞”经历了由宋齐坦直激情亲切、浓郁旷达,到梁陈绮艳相高、极于轻薄的发展阶段。

吴地“白纻舞”的嬗变 吴地“白纻舞”的嬗变 互联通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隋唐期间的“白纻舞”已变得从容雅缓。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了中国近三百年漫长的分裂期间。
隋唐两代是社会开放自由的黄金时期,舞蹈艺术在较为宽松的文化氛围中随意率性成长,广收博取。
隋文帝平陈后得到“清乐”惊叹为“此中原正声也”,而“白纻舞”也随之纳入宫廷乐舞体系当中,一贯流传至唐中后期。
但隋唐并非“白纻舞”发展的黄金期间。
西域胡乐在当时霸占主体地位,在胡乐的冲击下,“白纻舞”整体上趋于残缺遗失落状态。
《旧唐书·音乐志》曰:“隋平陈,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遭梁、陈忘乱,所存盖鲜。
”与此同时“白纻舞”过于“哀怨”“奢靡”的特点也并不符合隋唐上升发展的文化环境。
自隋文帝开始,便命乐工以清乐为本,“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
在这些举措之下,终极“白纻舞”损失了原有的艺术生命力,其音调乐曲犹在,但其舞姿舞容已演化为“从容雅缓,犹有古士君子之遗风,他乐则莫与为比”的雅乐风格,直至“武太后时……清乐之歌阙焉”(刘昫《旧唐书》)。
然而任何一种精良的文化基因不会凭空消逝,任半塘《教坊记笺订》指出:“盛唐法曲之以是兴,乃在其以清乐为紧张身分……法曲首推《霓裳羽衣曲》为冠冕,堪称唐代千万乐舞中之范例作,地位极高!
”《白纻舞》作为“清商乐”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精良的艺术基因一定在隋唐这个文化熔炉中得到接管提炼。
同时《白纻舞》与《霓裳羽衣曲》婉转蕴藉、清丽悠扬的艺术风格十分贴合,共同表现出宁静、朦胧、和谐之美。
唐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的舞姿描写中的“流风”“回雪轻”“游龙惊”与“白纻舞辞”中“宛若龙转”“雪纻翻翻”“体如微风”等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至此得出,由于唐朝胡戎乐的兴盛和乐舞环境的改变,唐朝中期之后“白纻舞”不再进行独立演出,但唐朝所兴盛的法曲紧张是接管“清商乐”而来,“白纻舞”作为“清商乐”的主要代表,也一定融汇个中。
从《霓裳羽衣舞》的乐舞形态可以推断,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其艺术符号、风格特点、思想内容都有着共通之处。

总之,吴地乐舞“白纻舞”因其幽美的舞容乐貌被纳入宫廷乐舞体系,从魏晋至隋唐五六百年间兴盛不衰,其艺术风格由民间的“淳厚激情亲切”逐渐转向了宫廷乐舞的“奢靡艳丽”,并在唐中期逐渐消亡。
纵不雅观“白纻舞”的嬗变进程,有辉煌残酷,也有扭曲变形,但历史浪潮总是能汰去腐烂,留下精华,其精良的艺术基因打破乐舞本身,融入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和文学之中,在本日的中国古典诗词、戏曲、古典舞蹈等艺术形式中都能看到她的踪影。
(符姗姗)

相关文章

能源数据应用,能源与动力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就业>远景/h2>就业前景很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它主要培养能从事建...

互联通信 2024-10-08 阅读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