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司”大小的四块加工料被抓取放置在分拣台上,随后被稳稳送到加工操作区,根据需求快速精准地刻上“USST”(上海理工大学简称)的字样,终极成品再被运送至分拣台并运回仓库……这原来须要至少10余位工人来完成的一整套制造、搬运流程,如今全部由机器来取代,纵然是在不开灯车间,也能24小时连轴作业。
从传统加工到机器取代人,从批量复制生产到个性化私人订制,这套神奇的“智能柔性工厂生态链系统”是由上海理工大学机器工程学院联合上海锐铎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发的,前后耗时5年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这套系统日前在工博会高校展区上理工展台首次亮相。
在传统的工厂生产中,须要调度员、分拣工、搬运工、操作工等多名工人的协作,在闷热喧华的工厂环境中,对工人的身心都是一场磨练。而如今,随着“客户”在操作屏上按下开启键,从拿取加工料一贯到运回成品件,在“空无一人”的状态下就能全部完成。

“AGV集成搬运机器人”担纲全场总调度,灵巧地将加工料分配到指定的分拣平台;装有多组全向旋转齿轮的“物料全向运送装置”则可以将物料旋转到得当角度等待“搬运工”搬走;“AGV工厂搬运机器人”取代了原来辛劳繁忙的搬运环节,驳运加工料、驳运成品件都由它来完成;“智能机器臂”代替操作工,根据需求灵巧切换“包角”“铣”“钻”等12个工具头并进行工件加工……机器们“乖乖听话”,全体环节流畅自若,不但节省了人力本钱,更是提高了机器制造的效率。
新的生产线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让制造业实现“私人订制”。
当前终端商品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加倍显著,比如一家生产手机的企业,同时它又想生产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再比如一个客户想要订制不同格局及功能的手机,那么就须要机器制造企业采购不同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本钱难以降落、加工费时费力,并且很难担保产品的同等性。
因此,大部分企业须要的是中小批量、多品种零部件的生产,这种生产线能根据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工具实现程序化制造加工,具有设备利用率高,单件产品的本钱低、质量高档优点。
项目卖力人、上理工机器工程学院院长李郝林先容,上理工团队设计的“智能柔性技能”能为客户量身订制工厂生态链系统,仅须要订购该系统就可以实现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制造与搬运。
不仅如此,“智能柔性工厂生态链系统”在价格上也很“亲民”。在国外,一台功能类似的工厂搬运机器人报价约在30—40万公民币,而上理工团队研发的AGV工厂搬运机器人发卖价却在15—20万公民币。
据悉,5年来,上理工与锐铎研发出的“智能柔性工厂生态链系统”共得到7项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补充了柔性工具库的环球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