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店门口,只能看到书,狭小的空间被一摞摞比人高的旧书填满了,基本没有下脚的位置。
店主张椿浦曾是一名雕塑师,事情之余喜好去旧书市场“淘”书。逐渐地,“淘”书从兴趣转变成一种生活,张椿浦就自己开了家旧书店,一干便是27年。
书店一角

“这里的书都是我通过各种渠道‘淘’回来的,来买书的大多都是老顾客。”8月26日,书屋老板张椿浦接管采访时说。
在现场看到,不到20分钟韶光,就有3名顾客买到了心仪的书本。
在快意巷这间3平米的二手书店,张椿浦业务了10年。“我之前的书店在河滨公园附近,我在那里经营了17年。”
“当时的书屋有6平米大,藏书量有2.3万册。”由于各类缘故原由,张椿浦将书店搬到了花溪大道北段。
张椿浦
每天早上9点,张椿浦定时来到店里,开始一天的事情。他要花2个小时,把店里的书按照大致种别摆放在店门口,供顾客选购。晚上七八点关门。
店里二手书价格从10元至100元不等,书的种类繁多,有历史类、人文类、经济类、传记类等。张椿浦表示,二手书价格和新书不同,要看书收来的价格,书的新旧程度,收藏的代价等,卖出去的价格也不同。
“‘淘书’也是个繁芜的过程,有从其他旧书摊买的,有从旧货市场上淘的,也有人拿旧书来卖的,还有从朋友手上收的。由于爱看书,这10年来我交到了不少朋友。”张椿浦先容道。
干的韶光长了,张椿浦知道哪些书好卖、哪些书不好卖,收购二手书的时候,只管即便规避。
淘书也有淘到宝的时候,张椿浦曾收到过民国期间的手抄本,当时卖价3000至5000元。“一是韶光久了书不随意马虎保存,二是现在大家对老书的代价越来越清晰,这种老书现在基本收不到了。”
顾客在选书
书店里不忙的时候,张椿浦喜好看书,一看便是几个小时。来店里买书的人,也都喜好跟他谈天。
某年,一位杭州的老板来贵阳出差,途经书店,跟他闲聊起来。原来,杭州老板想给员工们开一个图书室,须要大量书本,见他这书种类多、又便宜、于是一口气买了1万本书。
这是开店10年来,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书店里的二手书
“他一下子买了1万本,我又赶紧去市场上‘淘’书,把数量给补回来。”张椿浦说。
张椿浦坦言,如今电子阅读产品越来越多,传统书本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店里的买卖也在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受到影响。
过去,张椿浦的书摊每天都有书“进出”,有时候看书买书的人多了,书摊前还“小热闹”;如今,买卖好的时候店里能卖出三四十本二手书,但“颗粒无收”的时候也不少。
张椿浦表示,不管时期如何变,他还是喜好纸质书,喜好老书上的墨喷鼻香味,并且会一贯坚持下去。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王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