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去学习、创造、匆匆进对人的理解
然后促进人与繁芜系统的对话
作者:林婕

来源:生理学与阅读(ID:gh_2c85cd8205bd)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内容摘编自《深入民气:数字产品设计的底层逻辑》由机器工业出版社出版。
在互联网公司事情的这些年,有一个问题总在我的心头萦绕:什么是好的设计?
这关乎产品设计者的代价取向、审美品位,在自我演习过程中须要反复回答。大部分产品都看得见乃至摸得着,任何人 都可以揭橥评价。同一个App界面,可能有的用户很喜好,另一些用户感到挫败,而设计同行交口夸奖,工程师嗤之以鼻——以是,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好设计?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有一款制作精良的 游戏,能让人急速上瘾且不克不及自休,玩家一直地熬夜通关和充值,这个是不是好设计?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便利,但是也以供应做事为目的时候一直地网络个人隐私信息,这是不是好设计?
你大概已经感想熏染到了,评价一个设计好不好,险些没有本钱但疑点重重。我们既可以凭直觉去评价,也可以连续往下延伸:
● 这个设计的工具是谁?干系的人都考虑在内了吗?这些人可以再分身分歧种别吗?
● 这个设计最初目的是什么?是否达成了?设计者会如何衡量?
● 这个设计在空间、韶光上会影响哪些人?如何影响?影响会如何变革?
● 不同人会如何评价它,为什么?这些评价会随什么而变革?
● ……
反思自己的设计,思考作甚好设计,是设计师生平的课题。很多设计名家都提出过自己的设计准则,比如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尔·拉姆斯(Dieter Rams)的设计十诫。这些准则来自设计师多年的履历,来自他们深刻的洞察和崇奉,经由了现实和韶光的双重考验。不过我们常常会忽略 这些准则背后所包含的人性洞察。比如“好的设计是老实的”,老实意味着什么?什么觉得是老实的?如何通报老实的觉得?……这些洞察隐匿在简练的笔墨背后,让人难以触及实质。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设计准则,谁的更合理、更有说服力呢?
一个设计的好坏,并不由设计者决定,也无法交给机器来评判,终极还是要回到人的真实体验。这指向了问题的根源:
如何理解人?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去直接经历,感同身受。可是我们无法经历统统,对他人的同理心始终是有限的。幸运的是人类从来没有停滞过对自己的研究,生物学、神经科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文史哲等学科,都以“理解人”为关键课题,产生过大量洞见,等待我们去发掘。
有心的产品设计师可能已经搜索并学习过一些“互联网设计定律”:费茨定律,米勒定律,希克-海曼定律……一开始看到这些名词会让人激动,可是看完文章,更多的疑问会冒出来:
● 为什么是这几大定律?选取的标准是什么?
● 这些定律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要办理什么问题?都有哪些学者研究过?揭橥了哪些成果?
● 干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什么?信度和效度如何?同行是否认可?
● 不同学科是否都有研究和谈论?结论是同等还是相互冲突?
● 这些定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可以放在同一个知识框架下?
● 这些定律可以办理哪些详细的问题?业界有若何的实践?
● ……
实在,知道一些定律只是探索和实践的开始。更主要的是连接理论和实践,去构建自己的知识构造,当碰着现实问题时,知道有哪些探索的方向,可以向哪些学科挖掘更深层、更系统的知识。
最近数字公民币开始在各大城市试点,试用过App的朋友的反馈都不错。同样是“钱包”,为什么数字公民币、iOS钱包、云闪付给人的感想熏染和利用体验差别那么大呢?
(不同的数字钱包运用)
数字公民币App让人觉得威信、清晰、简便,上手很随意马虎。这背后实在有许多生理学事理可以剖析。比如在通报“威信” 感方面,利用得当的视觉元素(纸币底纹、银行 Logo)可以促进自上而下的加工。
三个App采取了不同的隐喻,代表它们对用户所处场景和要完成的任务有不同的理解:数字公民币是“卡证”切换的隐喻,方便用户切换和管理不同银行子钱包;iOS钱包利用“证件/票据夹”隐喻,用户在支付、出行时可以快速出示;云闪付则是“门户卖场”搜集入口的形式,首页并不以操作目标为导向,给用户带来的认知负荷比较高。
刚才涌现的一些名词(如自上而下的加工、认知负荷)你可能还不熟习,《深入民气》后面的章节会有解答。
读完这本书,你可以不再受限于现有的直觉式反应和词汇,节制更多以人为中央的视角和理论去深入剖析数字产品。
数字产品设计要处理人与产品的关系。数字产品并不是一个有形的、不变的物品,承载它的硬件可能形态万千,它可能有人机互动的界面,例如屏幕、鼠标键盘、游戏掌握器,也可能没有界面,例如智能音箱。它们都是一个个别系,有着繁芜的规则、数据交流和处理过程,可以相应输入并供应可理解的输出。以是,要理解人与数字产品的关系,就须要理解人与机器、人与算法、人与系统、人与关系网络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发生在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层面,这正是生理学等认知科学的研究重点。而生理学与打算机等学科交汇之处,又产生了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因学(human factors)等领域,它们致力于研究人如何与机器、繁芜系统互动。从事这些领域的设计事情的人,一样平常被称为交互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
我曾经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问题:做交互设计,最难的地方在哪?
实质上讲,交互设计做的是“翻译”的事情,帮助人和系统、机器、产品流畅地对话。人和机器讲的是两种完备不同的措辞,要充当它们之间的翻译,难在哪里?
难就难在:我们既不懂人,也不懂机器。
我们不懂人:人为什么会思考?智能是怎么回事?人如何认知?人的动机、需求、感情、行为都是如何产生的?人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什么样的变革?人若何吸收和理解信息,如何形成不雅观点?不同的感情如何影响行为?人如何决策?人如何学习?……
我们不懂机器:机器的事理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这么运作?机器根据哪些逻辑事情?机器如何感应环境、如何行动?机器可以有自主意识吗?机器所利用的措辞是什么?机器可以如何分层,每一层如何影响互动界面?不同情境下,机器的反应由什么要素和条件驱动?机器的灵巧性若何,有多大的自主性应对人的指令?……
我们既不懂人,也不懂机器。而这正好也是设计的代价所在:让机器更懂人。
数字产品设计,以及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等,可以说是设计领域中最年轻的分支,该当从成熟的设计学科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中汲取履历,但这些年轻的分支也须要处理独特的新课题。比如,人类居住的履历可以追溯到史前,而大规模利用电子产品的历史却只有几十年,人们如何学习并适应不断变革的交互界面?
在朝阳东升的领域做出经典的设计可不随意马虎。而解锁好设计的个中一把秘密钥匙,我认为是从各学科研究成果中,去学习、创造、匆匆进对人的理解,然后促进人与繁芜系统的对话。生理学自然是一个空想的切入点,它研究人类内在生理过程和外在行为。本书会聚焦于界面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与生理学干系的部分。更详细地说,本书将紧张参考和梳理下表中的研究领域在数字产品中的运用。
这些研究领域涉及面广,有数不清的理论积累和研究成果,我考试测验尽绵薄之力,查阅一部分较为经典的文献,并结合干系的设计问题、实际案例先容给大家。
组织研究和管理学大师马奇曾说过,人类长于通过故事和模型来学习。人们渴望厘清因果关系,并用叙事、模型或者理论阐述出来。但因果关系每每是繁芜的,模型建造者力求让诠释既贴近现实又随意马虎理解,而这两个目标本来就相互冲突,因此必须选择是建造繁芜模型、犯过度拟合缺点,还是建造大略模型、犯过度简化缺点。
这本书想和你一起探索如何从模型中学习,也便是从学者们关于人的研究中,汲取数字产品设计所须要的养分——乃至找到可以直策应用的理论框架,来提升我们对人这个繁芜工具(或群体)的理解,从而做出更好的设计。
作为长期在一线事情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你可能不太熟习学术研究的话语体系、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要理解并节制这些理论并不随意马虎。但我相信,这是深入“理解人”的主要一步,这个过程乃至能加深我们对自己思维偏误的认识。从我们开始对征象感到好奇,到提出问题,再到征采干系的理论研究,查找一手的文献资料,理解到古人对此已经有很多思考和实践——这本身便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收成的过程。
如果能引发谈论,让大家真正开始关注和思考“人”这一成分,那就更好了。
这的确不随意马虎,但值得考试测验。
作者简介:林婕,昵称 00,热爱科技和创作。拥有 13 年互联网产品设计履历,曾参与过多个用户过亿的产品设计。前微信、网易产品设计师,前生理学内容和做事平台创业者,财新专栏作家。微信"大众号“设计极客 00”作者,TopHCI(tophci.com)和图零学院(nextai.club)社群卖力人。
开智文库简介:依托开智学堂(微信"大众号:OpenMindClub)师生资源,开智文库专注于出版新职业与新逻辑等丛书。目前,已先后出版原创著作数十本。个中,《生于一九八四》《追韶光的人》荣登豆瓣年度好书榜。
精彩直播
《深入民气:数字产品设计的底层逻辑》 作者:林婕 深入浅出的生理学事理,给你做出好设计的底气!
作者林婕13年互联网产品设计履历分享,阳志平、薛志荣等专家力荐。四色全彩印刷,近300张插图,附赠知识舆图折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