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磅称重,当面结算……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庆安镇杜朱村落秸秆收储中央,常常能看到挂广西、云南牌照的大货车驶出,将这里加工好的秸秆送到万里之外的养殖场。
这两年,杜朱村落将秸秆深加工做成了大买卖。每逢收成时令,杜朱村落全员都会加入打包运送秸秆的行列中。收储中央门口,各色农用车排起长队,送到这里的秸秆,经由揉丝、粉碎、除尘等工序后,便可加工成饲料。“没加工的秸秆一样平常卖到360元一吨。我们加工后,一吨秸秆能卖600多元。”杜朱村落党总支布告杜桂林见告。
庆安镇一贯是农业大镇,大都栽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收成时令时,秸秆处理是村落里干部群众的一大烦苦处。

“一方面愁秸秆没处放,一方面愁集体经济增收没路子。”杜桂林说,村落“两委”成员商量后,将目光瞄准秸秆回收利用,不仅能“变废为宝”,也能为互助社和村落民开辟一条增收之路。2021年,村落集体和互助社成员出资入股80余万元,购买秸秆收储机器,当年夏季完成秸秆收储2400吨,发卖收入达64万元。2022年,杜朱村落利用上级扶持和村落集体配套资金,培植了8000平方米厂房,购置加工机器,完成秸秆收储中央培植,大大提升了秸秆保存质量。
为了节省收储中央的运营本钱,杜朱村落“两委”班子一同上阵。“现在大车司机一天得500块钱人为,我们‘两委’班子4个人有货车驾照,一天能省2000块钱!
”杜桂林指着收储园地先容,开着抓挖机卸货的是村落委委员朱凯强,忙着将成包的秸秆划开的是村落民小组长张培植……年事较大、不会开机器的“两委”成员们,则自觉承担起了夜间通知园地的任务。强大的组织凝聚力,是杜朱村落能把秸秆做成家当的主要成分。
目前,杜朱村落秸秆收储中央夏、秋两季可以收储加工秸秆6000吨,村落级集体经济实现超过式增收,带动村落民就近就地务工100余人,真正实现了“门口有家当,门前能增收”。(农人日报·中国农网 孙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