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 “夜市”四点半开市还有一个小时,已有心急的买家早早到来,用手电筒照着摊主还没卸下来的货,开启了“淘宝”之旅。
凌晨四点半,市场大门开启,运货车辆和人群涌入了市场。我先直奔书市而去,街两旁都是摊位,宽的三四米,窄的还不到一米。每个买家都拿动手电筒,手电的灯光萤萤点点。一位买家见告我,手电的浸染不止是照亮儿,也是一种“里手身份”的象征,像我这样用手机代替的人,一看便是生手。一些二手的脱销书价格很便宜,大多几元一本,多买还能再便宜些。不过,一些学术旧书和珍本则价格不菲。
除了书和艺术品以外,“夜市”还出售纪念章、老相册、旧书信等民间旧货。我问摊主,这些私人物品买回去有什么用?店主说每个买家淘货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听说有人竟在这儿买到过自己父亲年轻时扔掉的东西,也算是一段趣谈。来“夜市”的很多买家都已经和摊主认识,大略寒暄后便是紧张的“淘宝”了。所谓“淘宝”,是由于“夜市”虽然“宝”不少,但并非“各处是宝”,得会“淘”才行。以是,买家每每行色匆匆,这个摊位没有心仪的,立时到下一个摊位探求,由于“晚一步好货就被买走了”。

不过,也有些买家不慌不忙,住在附近的李老爷子是“夜市”的常客。他走到一个摊位前直接问摊主:“本日有什么好的?”“有孙毅的字儿,您看看。”李老爷子仔细端详后和摊主讨价还价了一番,终极还是摇摇头走了。“有的好东西不摆在明面儿上,得懂行的人问了才拿出来。”常来逛的熟客与摊主之间,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这也是“夜市”带给他们的乐趣。
“夜市”里的大部分买家都履历丰富,十九岁的小彤是这里少见的年轻姑娘。第二次来的小彤是医学专业大学生,上次她花30元买到了一本医学书,书里夹着几十页医学条记。“看完很有收成,我也算捡到宝了!
”这次她又奔着买医学书而来,但对这样目的性强的买家来说,“夜市”可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由于各种书本都摆在一起,且当天有什么类型的书全凭运气。
到了五点半,天开始蒙蒙亮,棚子里卖木雕、瓷器等一些“大件儿”的摊主也摆好了商品,静候买家的到来。而卖橄榄核手串、古玩和珠宝玉翠的摊位则早就开始了里手间的博弈。虽然头顶有灯照明,但每个买家都拿动手电来仔细鉴别宝贝。文玩鉴赏是门博识的学问,靠的是目光、知识和履历。我对此知之甚少,但作为察看犹豫者,看摊主与买家的“斗法”,也饶有意见意义。
“鬼市”的老物件在学者眼里是文化传承、时期印记,对淘金者来说是发财的工具,但在普通人看来,只要“有趣”或者“有用”就故意义。
天亮往后,整座城市将要醒来,市场里经营金石篆刻、仿古家具等商品的店铺也相继开张,准备欢迎白天的鼓噪。而深夜的第一批客人则随着太阳的升起,带着“战利品”和困意,心满意足或略带遗憾地离开。
GO提示
潘家园“夜市”每周六、日4时30分开门,乘坐夜25路公交车到达左安路后,步辇儿250米即可到达。若5时30分后离开,可乘坐地铁10号线,或在市场北门对面的潘家园桥西站乘坐34路、674路或99路公交车。
来源:北京 相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