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潮一波又一波,各式羽绒服也屡屡热卖。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的一则行政惩罚书显示,因以次充好,将本钱75元/件的羽绒服标价1598元/件卖,衣念(上海)时装贸易有限公司被罚没公民币15704.45元。
作为有名品牌羽绒服,又在大型阛阓专柜发卖,标价1598元/件看上去很正常,一样平常消费者不会疑惑其产品质量和价格合理性。然而没有想到,这种羽绒服一件实际本钱仅有75元。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合法权柄受到侵害,付出了较高的消费本钱购买的却是次品。而商家无疑从中得到了暴利——利润竟高达21倍。
虽然这批羽绒服共计80件,至2021年11月3日共售出2件(个中1件为抽检售出),即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有限,但其本钱与标价的巨大差别,该服装企业利欲熏心足以令人震荡。值得欣慰的是,一样平常消费者难以识别的以次充好羽绒服,被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及时看破了,并通过行政惩罚避免了更多消费者为这种暴利服装来买单。

这种以次充好是如何被看破的?从宣布来看,该当是有关部门通过市场抽检,对照产品昭示的实行标准GB/T14272-2011《羽绒服装》、GB18401-2010C类《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能规范》,结合本钱、标价创造猫腻。此案开释的信息之一是,在很多消费者不具备识别问题服装能力的情形下,监管部门是市场秩序、消费者权柄的有力守卫者。
打击违法侵权行为,我们有充足的“法律武器”。《产品质量法》《侵害消费者权柄行为惩罚办法》等法律法规,都有对以次充好的惩罚条款。这次惩罚上述企业,依据的是《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即以次充好的,没收违法生产、发卖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发卖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也便是说,无论是抽检创造以次充好,还是依法开出罚单,均表明了“守夜人”对服装市场保持着应有的状态,这既让消费者更有安全感,也给服装企业以教训和警示。对上述被罚企业来说,不仅“吃”到罚单,问题产品无法连续发卖,而且品牌的信誉度、美誉度也会受到连累。以是,其他服装企业要从这次行政惩罚案例汲取教训,别玩类似把戏。
干系宣布显示,以次充好在服装行业很常见。比如有名衣饰品牌GAP,因以次充好去年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罚没11.1 万余元,而且这不是该企业因类似缘故原由第一次被惩罚。再如,去年9月,服装品牌MJstyle关联公司上海笕尚衣饰有限公司因以次充好被罚,此前该公司多次因类似事由被罚。由此可见,以次充好已经成为不少服装企业获取不当利益、侵害消费者合法权柄的常态化动作。
服装不同于其他商品,大部分消费者不具有识别服装以次充好的“火眼金睛”,而某些服装企业就利用消费者这个弱点,打着有名品牌的幌子获取高额利润。因某些问题服装并非假冒有名品牌,对消费者就有极强的欺骗性。对此,消费者不能迷信有名品牌,也要提升服装质量识别能力,还要有维权意识,避免上当。(老鹰)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