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在校招产品演习生中出了一道口试题:
如何用0.01元买到一瓶可乐?
乍眼看去,这是一道很不正经的题目,而且更像是口试运营和营销。只管也可以从运营和营销的角度去思考,但如果口试的岗位时产品,还是要只管即便从产品的角度去思考。本文试着从三个维度去思考这道题目。

稽核能力
思维发散能力产品方案能力逻辑思维对产品代价和价格关系的理解一. 从“办理谁的需求”去思考
产品事情者在提出产品办理方案之前,一定要清楚在为谁办理问题。也便是:明确需求方。放到这道题目上便是:0.01元买到一瓶可乐是谁的需求?
把问题变得更聚焦是答题的第一步。我们可以将需求方分为三类:用户、平台、商家,再去剖析每个身份的需求实现方法。
1. 用户的需求
如果是用户的需求,要办理的问题便是“一个人有哪些方法可以买到0.01元的可乐”,重点在「方法」。针对个人的方法非常之多,在此随便列举几个:
在外卖平台加0.01换购在拼多多上发起砍价让朋友宴客,给他报销0.01元发起众筹,约请299人一起买可乐去一些平台参与秒杀买再来一瓶的瓶盖用0.01元买商家过期可乐去厂商0.01回收残次品天猫超市翻牌翻到了2. 平台的需求
如果是平台的需求,那么就有两个问题要办理:有哪些玩法?产品如何实现?前者是运营要思考的,后者是产品要思考的。
运营思考的是「方案」,磨练的是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品牌营销能力;产品思考的是「流程」和「功能」,磨练的是支付流程设计、后台流程设计等产品功力。
以运营为例,如果京东要做让用户“0.01元买可乐”的活动,一定不是为了卖可乐,而是利用本钱转嫁,把可乐的整天职摊到其他能产生代价的商品上,从而实现盈利。
比如,购买京东会员,可以0.01元买一瓶可乐;再比如,首次开通京东金融&利用京东白条,支付0.01元换一瓶可乐;还可以借鉴肯德基的Bug营销,设置平台支付漏洞,可乐下单时的单价都变成0.01元……
对京东而言,上面这些活动,要么能带来新的注册用户,要么能提高整体的发卖量。可乐的本钱,都转嫁到了用户其他消费商品上。全体活动的完成,则须要运营和产品的通力合营,运营进行方案策划和实行,产品供应功能开拓、担保平台利用过程的流畅。
3. 商家的需求
如果是商家的需求,要办理的需求要么是去库存、要么便是组合营销。前者是为了在产品过期之前清理库存,降落丢失;后者是为了通过对某类产品让利,提升店铺整体订单量和营收额(还有品牌宣扬)。
现在很多商家都会做一些匆匆销来吸引顾客,比如为了提升客单价,会设置满减;为了提升复购率、晒单率,对顾客予以返现、或赠与抵用券……
如果想再细一点的话,还可以区分线上和线下,侧重于讲线上(毕竟是互联网)。可以讲一下线上和线下活动有哪些差异。
比如有些活动适宜在线下做,却不适宜在线上做。你在某商家充值100块钱会员,扣除0.01可以换一瓶可乐,对用户而言,线下获取利益更直接,线上则须要承担邮费或须要购买其他商品才可以获取。
不要以为口试产品根本不用考虑商家的事儿,从商家营销的角度来回答,能展现出你对电商行业推广模式的理解程度。
二. 从产品代价和价格的关系去思考
假设题目要问的便是普通的用户若何能以0.01元买到一瓶可乐,我们可以先考虑一个问题:以0.01元购买可乐的频次。
频次:买一次?还是一贯买?
只享受一次0.01元买到可乐,很多常规手段都可以实现,但这些方法不太适用于“往后买可乐都是0.01”。买一次就不多了,前面讲到的方法都可以实现。
重点说一下「一贯买」。一贯买有两个办法:让0.01元增值,或让可乐贬价。
实在,问题说来说去都是“「0.01元」和「一瓶可乐」交流”的事,最大略的方法便是让它俩的代价变得对等。
方法1:让可乐贬价
一瓶可乐包含着人力本钱、生产本钱、运输本钱、品牌包装本钱等,别看只是一瓶可乐,却是由非常繁芜的本钱构成的。
回到根源上来看,让可乐原始定价+利润之和降落到0.01元,才能使消费者以0.01元购买到。但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可能的。
一个商品不但是由品牌方一方定价决定的,中间须要获利的还有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厂、代理商、各大商超……除非层层下来都接管0.01元的价格。
可是他们都须要盈利,如果无利可图他们肯定不会干。以是,让「0.01元的代价=一瓶可乐」要比让「一瓶可乐=0.01元的代价」要大略可行一些。
方法2:让0.01元增值
增值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增加0.01元的附加代价。
把「0.01元」当作是一个产品,将它增值为「一瓶可乐」的代价,依赖「0.01元的附加代价」,实现二者的等值。也便是,让0.01元+附加代价≥一瓶可乐。
现在最盛行的便是卖情怀、做***。比如,发起一个***活动「1分钱买可乐送温暖」,每个人都可以花1分钱在京东上买到一瓶可乐,平台把这些可乐送给留守儿童、流浪汉。「***属性」和「京东的品牌」都是附加代价,而且还能帮京东做宣扬。
再比如,你可以为商家付出高于2.99元的劳动(假设可乐是3元),发朋友圈帮他宣扬、在点评产品上给他们好评、帮他拉两个顾客进店、帮他想一个宣扬文案等等。你的劳动便是0.01元的附加代价。
第二种方法是让钱增值。
大家理解的增值便是通货紧缩、货币增值:当货币增值300倍的时候,0.01元则等同于增值前的3元。但是,货币增值300倍,不代表可乐会同比紧缩。而且这种情形不是我们能掌握的。在此供应三个参考角度:
第一,把0.01元当作本金去投资,通过投资让0.01元变得更多,直到能买到一瓶可乐,或是更多可乐。第二,可以拿90年代的0.01元去购买,由于该泉币的稀缺性,它的代价是高于其原有代价的,可以买到不止一瓶可乐。第三,用0.01元买到一个东西,和别人置换,如此循环,置换到一个可以买到一瓶可乐的物品,去换置一瓶可乐。但是,这三个角度也有Bug,它们更多的是办理一次性需求,不是永久性需求。毕竟,不能每次想喝0.01元可乐都去以物换物吧!
因此,只作为思路拓展。
三. 从产品设计三要素思考
产品设计三要素是入门级的产品技能了,乃至都算不上技能,只是一个思考产品需求的方法。这个方法适用于绝大部分的题目,放在这道题也适用。
第一步:剖析三要素
用户:谁来买?怎么让他买?场景:什么情形下要用0.01元买?需求:为什么要用0.01元买?以京东为例:京东是想通过1分钱买可乐的活动为618做铺垫?还是想帮助那些没有钱买可乐的人?
前者面对的用户是:能在京东产生消费的人;后者面对的用户是:想喝可乐,但是真的没有钱。
这两种用户要办理的问题也不同。前者的实质需求不是买可乐,是把0.01元买可乐作为噱头;后者的需求才是真的想要一瓶可乐。
第二步:确定需求优先级
实现需求的方法常日不止一个,需求的紧急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需求实现方法的选择。明确用户、场景、需求之后 ,还须要确认:0.01元买可乐的需求是否紧急?
比如,是要立时以0.01元买到一瓶可乐,还是来日方长?
如果要你以最快的速率买到一瓶0.01元的可乐,不算送餐韶光的话,可能你上外卖平台点餐是最快的;如果把送餐韶光也算在获取可乐的速率中,可以跑去门口跟小商店老板协商,让他以0.01元把可乐卖给你,承诺他本日给他拉来5个顾客进店消费。
当然,以上的举例都不是绝对的,只是供应一个思路,毕竟优先级排序也是有限定条件的,限定条件不同,排序办法也就不同。本文提出的三种思路,也仅供拓展思路,真正答题时,稽核的还是求职者的思考逻辑和表述能力。
本文由 @少先队员与表表 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容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