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确实没那么古,但这句话也确实有些年头了。
至少现在说到玩拍照,大家的第一印象该当还是贵吧。
主流的专业相机不要5位数,也至少大几千吧。

更恐怖的是,镜头这个无底深坑。
这么说吧,就像机哥的柜子永久少一台手机。
拍照爱好者的包里也永久少一个镜头。
镜头有多主要,大家该当都明白吧。
就拿咱们熟习的手机相机来说,同一块传感器,在不同手机上的画质也不一样。
除了软件层面的算法差异,镜头本色也非常主要。
画质好的相机镜头,售价上万元是很正常的。
然而,机哥刷到了这么一个神奇的玩意儿。
35块钱,你买不了亏损,买不了上当。
相机镜头的价格彻底被打下来了,这便是年轻人的第一个镜头吗?
憋不住了,让机哥先笑一会。
好了,收!
是这么回事。
有个不有名的国产小团队,品牌咱就不提了。
他们专做一些极其大略粗暴的DIY镜头。
也不知道怎么的,就火了。
由于画质过于「惊艳」,达到了光绪年间顶级水平。
人送称号「大清光学」,AKA光学奇迹。
最开始可能只是某个用户的吐槽和反讽。
没想到,官方不仅接管了这个设定,乃至自己玩起了梗。
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场消费降级中来。
一边吐槽,一边真喷鼻香。
毕竟,一个镜头比相机的原厂镜头盖还便宜,再怎么说也不亏吧。
闲话少说,来看看大清光学都有什么产品吧。
首先便是刚刚亮过相的50mm定焦。
尊贵树脂镜片,奢华黄铜螺丝,全塑料高等镜身,糊不拉叽梦幻大光圈。
价格最低仅需35元!
当然,须要自己动手组装一下,即拆即用的版本要加钱。
采取一组一片式的光学设计……
现在连手机的镜头都有6或7片镜片,一组一片是什么牛马?
为了防止大家对它有不切实际的抱负,商品详情的先容是这样的。
这先容,也过于老实了吧。
再来看看样片的画质。
以下样片都来自买家评价,机哥后面就不再赘述了。
这效果,像是加了一层迷雾魔幻滤镜一样,梦回80年代磁带录像机画质。
下面这张毛绒玩具,硬是拍出了阴森胆怯的觉得。
这张返祖级的摩托帅照,画质连2007年手机都打不过吧。
但这,已经是画质大幅升级过的新款了。
买家的评价就更故意思了。
这个说像用小灵通在拍照。
另一个却说,割肉拿下了大清光学套装,直呼yyds。
机哥觉得有点拍照界的「原道」内意思了。
还有人提问,为啥装上这镜头之后,按快门没有反应。
那一定是相机识别不了高真个「大清光学」了。
到选项里,打开无镜头开释快门就行了。
再来看看另一款重磅产品——水管500mm定焦。
你没有看错,这款镜头采取独家定制PVC水管材质。
镜头侧面印有唯一专属编号,彰显用户尊贵身份。
全手动推拉式对焦,兼具快速与精准,全看手活。
这个500mm的焦距是什么观点呢?
机哥还是用咱们熟习的手机来举例吧。
手机上的10倍长焦镜头,一样平常是相对付超广角的焦距打算的。
比如等效焦距12mm的超广角,对应10倍超长焦的便是120mm。
500mm焦距的话,这么算大概是41倍旁边。
这样大家就比较好理解了吧。
众所周知,手机的超长焦本钱很高,相机的超长焦也一样。
但是,这款采取了清朝科技的镜头。
其单价达到了恐怖的0.176元每毫米,500mm也便是88元。
如果想要升级成一组两片的顶配版,还得加钱。
看看买家秀,拍玉轮、打鸟、打拍飞机,样样都行。
画质居然不辣眼,机哥又有种错乱感了。
像是用远古科技登上了月球一样,令我大受震荡。
更离谱的是这款。
利用了来自春秋期间,由墨子最早记录的小孔成像事理。
乃至不能说是镜头,由于它从一组一片式进化成了零组零片。
因此带来了卓越的无畸变超广角画面。
害,连镜片都没有哪来的畸变。
然而,小孔成像的事理拍啥都是糊的。
实际上在镜头盖上戳一个洞,也是一样的效果。
就这,竟然也能有市场。
产品已经足够骚了吧,可是人家官方宣扬更骚。
不仅有演技在线的老番新拍「华强买镜头」。
乃至还拿着自家的「大清光学」镜头到故宫拍了一圈。
故地重游科普了一波大清光学发展史。
果真,官方玩梗最为致命。
随着「大清光学」不断精进技能,镜头的画质也逐步提高。
价格嘛,也有一些上涨。
逐步地,大家对「大清光学」这个梗的认知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原来很多买家是冲着好玩,和令人沉迷的拍摄体验才买的。
后来有人创造,这么便宜的镜头改造一下,画质还有些亮眼的地方。
就给「大清光学」贴上了性价比的标签。
这下好了,拍照圈子里的老炮儿坐不住了。
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评价XX科技生产的相机镜头与其他配件?
下面骂声不少,大佬们从画质、本钱之类的角度批驳它是智商税。
还列举了一堆便宜好用,更适宜入门的经典老镜头。
机哥说句公道话,被网友吹爆的「大清光学」,产品力确实不太行。
毕竟只是非专业人士制作的非专业镜头。
拍照初学者就别把它当作便宜的入门器材了。
打个比方,就像一台电子墨水屏手机。
价格确实不贵,也很好玩,但很少人会把它当主力机去用吧。
说白了,这些分外的拍照美学究竟是一种小众需求。
但它绝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比如,大家打开照片编辑软件,或许会看到一种漏光滤镜。
这本来是设备太差拍出来的报废胶片,但现在却成了一种风格。
拍照圈子里DIY的玩家也不少,800mm的纸皮大炮镜头也可能搞得出来。
「大清光学」这类产品,不过是击中了一些心痒但手残的用户罢了。
反正机哥是哪一边都不站,买卖自由,咱也无权评判。
正这样多「大清光学」支持者所说,买文案送镜头,便是图一乐。
毕竟,我们不缺性价比产品,缺的是几十块就能买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