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出生在滇西永平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小山村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代。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看上一场电影已经是一种奢望,更别说看上电视了。有极少数家庭拥有收音机,由于不通电,只能用电池。当然,能买到电池也是一件不随意马虎的事。
我记得,我二哥当时就有一台“收录机”,但他喜好用磁带播放盛行歌曲,我和弟弟爱听中心公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常日,我和弟弟的哀求都不会被知足。九十年代在昆明求学时,同宿舍的老严不知从哪里弄了台收音机,我俩坚持听完了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这也是我影象最深刻的片断。
1987年,我们村落修通了通往外界的公路,建起了微型水电站,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庄家还购买了电视机。那时,全村落没有几台电视机,每到晚上,有电视机的人家堂屋里挤满了看电视的人。电视机吸收的是大理苍山电视转播台的唯一旗子暗记,有时因景象缘故原由,吸收不到电视旗子暗记,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这样的场景,一贯持续到90年代中期。

到了1997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落里筹资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有电视的人家多了起来。随着条件的改进,我们家也花了一千多块钱,买了一台21英寸的“长虹”牌黑白电视机。虽然只是一台很普通的电视机,黑白影像有些枯燥乏味,还常常会涌现雪花或者画面不清晰的情形,但足以让百口人愉快不已。每天,百口总是开愉快心地围坐在一起不雅观看电视节目,后来,这台电视机修理过好几次,可一贯也舍不得改换。
2000年前后,我家也同其他屯子家庭一样,买了一台“王牌”彩电,架起了可以吸收多套广播电视节目的“大锅盖”。其时,为办理广大农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国家还先后履行了广播电视村落村落通、户户通工程,广大屯子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如今,有多台电视机的家庭不在少数。
我进城事情后,城里的家中又买过几台电视机,无一例外的是屏幕更大,亮度、比拟度更高,色彩还原更好。我家还安装了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购置了电脑,家庭成员两三年就要换一部功能更多的智好手机,以免跟不上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
每当坐在通亮的客厅里看着电视,我时时时会回忆起曾经的过往,感慨时期的变迁,翻天覆地的变革,与时俱进的发展。展望未来,还有更多新的创造和惊喜等待你我一起去见证。
来源:大理日报
原标题:从收音机到智好手机
编辑:都邑时报一点关注 张如尘
审核:字丹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