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崇明净水蟹,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素因膏脂丰满,不仅是崇明特色农产品,还入选了2021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今年估计每亩产蟹180斤旁边,目前看价格还是比去年高,等大批量上市了,我预测今年大蟹会贵一点,前段韶光中秋节蟹还没上市,但客人需求蛮多。”黄春见告,受高温影响,部分螃蟹在蜕壳时无法适应过高的温度去世掉了,个中较大的公蟹居多,估量今年大蟹的价格可能会有所上涨。
事实上,为了增加蟹的成活率和肥满度,黄春在夏天就开始想办法。

七八月份高温期间,蟹的活动能力减弱,摄食量变小,“像人一样中暑,没有胃口”,黄春也想到,这样下去会影响蟹的脱壳期,以是他给蟹塘补种了水草、增加水位,以起到降温浸染,“水草在高温期间长得很密,蟹的成活率也高了起来”。
不仅如此,今年他还在蟹塘利用了“渔光互补”模式,探索农业跟新能源的结合。螃蟹喜凉怕热,一块块在池塘上方架起的光伏电板,成了蟹塘的天然“空调”。
“今年试验了大概两百多亩,创造用‘渔光互补’后,蟹去世亡率低落了。”黄春说,每天这些光伏设备在水上接管光热转化成电能,同时在水面上遮阴,也能给池塘物理降温,“温度能降落3摄氏度旁边”,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办法,给蟹营造舒适的成长环境。
未来,他还打算把一千多亩地用于探索“渔光互补”,“这在高温期间对水上养殖有一定好处。”黄春说。
作为崇明净水蟹的主要养殖地,绿华镇素有“绿华绿港、上海蟹港”之称。接下来,该镇将进一步扩大崇明净水蟹养殖面积,把净水蟹家当深度融入村落庄振兴培植,扩大净水蟹养殖规模,打造一批“小甲弟餐厅”,以“绿港湾蟹宿”民宿集聚区为核心区域,打造“上海蟹港”。
今年5月,崇明组建了上海崇明河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集中蟹农散户、小户形成规模化,对螃蟹种源实施统一标准,池塘按标准化改造,用集团的经营模式带动蟹家当。作为上海市河蟹行业协会监事长,黄春表示,“制订系列标准,养殖随着标准走,大家抱团一起发展,把蟹家当做大做好。”
黄春还透露,10月份往后,绿华镇将推出全蟹宴,“不只是清蒸大闸蟹,我们还用橙子肉跟蟹粉一起炒,炒好后再放到橙子里进蒸箱蒸。”目前,当地正在研发菜色新产品,环绕螃蟹做一桌菜,让市民尝到更多不同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