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没有污水,摊位整洁有序、环境敞亮、没有异味。这是崇明全区53家集贸市场目前的状况。市民评价:环境清爽、菜新鲜、价格公道。而5年多以前,这些集贸市场却是参差不齐。改变,来自崇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中的攻坚行动,来自为公民做事的初心。这些年来,崇明投入超过3亿元改造、新建集贸市场,努力为老百姓营造更规范、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
图方便也讲质量
几年以前,天峰菜场环境差强人意,还有其他一些弊病。之后,管理有了改进,但掉队的硬件成了“硬伤”,老百姓的买菜体验并不好。借创城东风,去年8月城桥镇对它进行了改造,11月14日重新开放,配套举动步伐、管理系统全面升级,摊位布局进行了优化,方便市民买菜的同时,留出了更多空间。老百姓最直不雅观的感想熏染便是“焕然一新”。

“现在进来亮堂堂的,环境舒畅多了。”来买菜的陆亚芳说,这里以前叫北门菜场,30年了,后来改叫天峰,“以前光芒暗,地上脏,菜的品种也少,改造后真是大变样了,变得清爽了、高档了。”陆亚芳说,“老百姓买菜,既图方便也讲质量。这便是我喜好来这里的缘故原由。”
“目前我们有68个固定摊位,近1800平方米经营面积。蔬菜、肉、禽、蛋、水产、豆制品、干货都有。”菜场卖力人施陆军说,这里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有做事台、公正秤、医药箱、饮用水,还配了台洗地机,及时快速地洗濯地面污水。“新崇、北门、城中、川心街社区的很多居民常来买菜,也给我们提了不少好的建议。”施陆军说。
如何真正让市民满意?崇明动了很多脑筋,花了很多工夫。每月,区创城办组织监管部门、市民巡访团,对全区53家集贸市场进行督查、测评,通过专业手段和老百姓的直不雅观感想熏染,每年度评出12-16家“市民最满意的集贸市场”,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公示。对不达标的,则哀求限期整改。几轮下来,测评分数、市民的满意度普遍提高。
改进购物体验
老百姓口中所说的“高档”,不仅是对菜场环境、买菜体验切实其实定,还指开启“聪慧模式”这件事。就拿天峰菜场来说,每个摊位都安装了电子屏,向顾客公开菜品、菜价等信息。摊主亮证上岗,业务执照、康健证、食品流利容许证,全部在电子屏上显示。
“还能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追溯。就拿买肉来说,顾客可以通过扫描,清楚地知道在哪个摊位买的,肉又是来自哪家厂商。”施陆军说,这个追溯系统与崇明区级平台的大数据共享,以便监管部门和消费者随时查询监督。
“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每天都会进行抽样检测。包括农药残留、瘦肉精等指标,以及是否有注水肉等,检测结果及时公示在市场能干位置。如有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立即下架。”施陆军说,规范准入条件,加强源头管控是把好食品安全关的关键,而所有这些环节,都融入了智能系统之中。
天峰菜场升级改造,得实惠的不仅是老百姓。“条件改进的不是一点点。”经营户万亮付在这里卖水产20多年,亲自经历了菜场的各种变革。“现在连冰柜都升级了,不但保鲜效果好,还方便我们把产品展示给顾客。”
“升级”的不止天峰菜场一家。2015年至今,崇明结合实际和老百姓需求,新建改造了天峰、培植、裕北等十多家集贸市场,别的集贸市场的改造,也将根据实际情形逐步列入操持。
未来城市的窗口
菜场不但是做事窗口,更是形象窗口、民生窗口,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培植农贸市场在培植镇上,是一家屯子菜场,它和城区菜场有所不同:这里多了些农人自产自销的摊位;上海人喜好来这里逛。菜场立足当前实际,加大了管理力度,抓两个关键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
“保持好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顾客。”菜场卖力人张士达说,2016年改造后,菜场下大力气提升环境,保洁员从1人增加到7人。培植农贸市场还设了一些自产自销摊位,附近农人自留地种的菜吃不完,拿出来卖。“这些摊位紧张照顾七八十岁的农人。”张士达说,普通摊位的菜、自产自销的菜都会被送去检测,以确保食品安全。“农人自己种的,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上海市民知道崇明生态好,便是冲着农人的菜新鲜、好吃来的。”
面向未来,崇明将打造“生态集市”“城市农场”。就拿刚刚通过项目审批的新河镇“富盛广场”来说,将打造一个生态做事综合体,包含菜场、银行、超市、健身中央、社区做事、为老做事、党建做事、文化中央等功能;景不雅观设计上,融入城市花园、微景象水景、苔藓景不雅观等,以此增加综合体活力与市民的参与性。
:咸明
编辑:陈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