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眉山“程夫人们”:母亲妻子和女人

眉山“程夫人们”:母亲妻子和女人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通讯 2025-04-0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墓碑没有写程夫人的名字,上书“宋赠太子太师苏老泉之墓”——程夫人与丈夫苏洵合葬于此。
儿子苏轼和苏辙的衣冠冢,就在几步开外。

程夫人的生平,以家为半径。
她靠织布,养活父子三人进京考学。
父子名震京师,她又在“屋庐倒坏,篱落破漏”的眉山老家猝然长逝。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躲在历史的帷幕背后,程夫人更多时候被人们叫做“苏母”。

眉山“程夫人们”:母亲妻子和女人 眉山“程夫人们”:母亲妻子和女人 人工智能

近千年后的眉山,同一片土壤上,女人们绽放出更多姿态。

眉山“程夫人们”:母亲妻子和女人 眉山“程夫人们”:母亲妻子和女人 人工智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袁春梅,1996年开办书店起,就从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2004年发起成立“东坡读书会”,走遍了东坡区险些每一所学校和周边区县100多所学校;47岁的黄惠鹂,在脑瘫的女儿读初二时,放弃护士职业做全职陪读妈妈,把女儿培养成大学生,进入律所事情后,她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韶光,报名参加美术、舞蹈培训班。

还有痴迷手工编织的冯燕霞,教出了上千逻辑学生。
2020年,青神县妇联成立“苏母艺术工坊”,冯燕霞是编织老师。
这不但是丁宁韶光的爱好,对屯子妇女们来说,编织也是贴补家用、连接彼此、走出家庭的办法。

家庭不再是束缚,这些程夫人的同乡们,是母亲,是妻子,也是女人。

航拍眉山市三苏祠,这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坐落于眉山城西南纱縠行。
程夫人曾在宅外的纱縠行经营丝绸买卖。
新京报 郑新洽 摄

卷儿树

冯燕霞的百货店,毗邻青神县高台镇的政治和经济中央,左手边是镇政府,对面是一家银行。
这家百货店便利了镇上百姓,也供冯燕霞的女儿一起念到研究生。

店铺拉下了一半卷帘门,遮挡毒辣的太阳。
低头钻进店里,最显眼的货架上,摆的是非卖品——左边是关于编织和苏东坡的书,密密麻麻露出熟年头的书脊,右边是一卷卷各种颜色的毛线。

48岁的冯燕霞站在柜台边,踩着一双自己织的虎头布鞋,虎耳绣了个金色的“吉”字。
她眼睛会笑,说话轻声细语的,“我取用的时候方便。
”2018年乳腺癌手术后,冯燕霞开始戴上帽子,好挡住不再似从前茂密的头发。
帽檐边模糊露出一双纹过的眉毛。

她从小喜好历史,更喜好从眉山走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
货架上的《苏轼:乡愁与爱情》一书最是牵动她,写到了苏轼背后的四个女人,母亲程夫人和三位妻妾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在眉山屯子,长着不少乌桕树。
叶片微微卷起,像是母亲呵护儿女,因此被当地人叫做“卷儿树”。
眉山的女人们,就像乌桕树那样。

苏轼八岁那年,苏洵离家宦游。
程夫人织布养家,亲自教读苏轼。
直到接到父亲逝世的噩耗,苏洵才奔丧还乡。
多年后,他在《祭亡妻程氏文》中写道:“二子告我,母氏劳苦”。

冯燕霞小时候,也有这么一个“劳苦”的母亲。
白天母亲操劳农活,有时夜里,取出竹兜里的针线,给孩子和丈夫纳鞋底直到天明。
“妈妈牌”布鞋软软的,穿着舒畅得很。
问母亲织法,得到一句“你们不懂”,冯燕霞仍在一边看。

这点燃了冯燕霞对编织的兴趣。
怕弄坏绣花针,母亲不把针线给她。
冯燕霞就砍下竹子用刀削尖,捡起地上的线头,织出一个个小疙瘩。

一条不平整的、长长的、戴着出门被人笑话的围巾,是她第一件作品。

老师在前头上课,冯燕霞在抽屉里做手工。
她还常步辇儿到城里买编织的书,一时买不起,就先让售货员拿过来看,等攒够了零费钱再买。

1990年冯燕霞初中毕业后接过父亲的衣钵,先是帮家里看百货店,婚后又另立门面。
彼时,眉山第一座跨江大桥岷江一桥通车才四年,刚结束两岸轮渡的历史。
但如今,因无法知足每天超过12万人次的通畅需求,按双向六车道标准培植的新岷江一桥,耸立江涛。

平日看店,冯燕霞的手闲不住,毛线在指尖穿梭。
不只织毛衣,拿着钩针,玫瑰、斜挎包和卡通玩偶从指间流出来。
街坊们知道,百货店旁大门紧闭的店面,摆满了她编织的玩意儿。
有人参不雅观后感慨,“你这不是技能,是艺术。

来店里买东西的妇女,总会留下一句“这个东西好俊秀”,冯燕霞说“学不学嘛,我教你”,对方又摆摆手,“学不会,学不会。

冯燕霞在店里翻看编织的条记,身后的货架上摆着书和毛线。
新京报 杜寒三 摄

李霞住在对过二楼,智力有些障碍,不请自来。
这些天,李霞倚在柜台上,低头织她的猫。
说是猫,额头上绣了个“王”,“这不是虎,是猫。

只管针脚歪七扭八,有时也能被好心人费钱买下。

几十年下来,冯燕霞的学生不止李霞一个。
线上线下,培训过的学生有上千人,她们中有地震灾区的灾民、屯子妇女和残障人士。
冯燕霞授人以渔,希望教更多人用饭的手艺,也希望带给她们家庭琐事外的快乐。

店里时时有顾客光临,冯燕霞麻利地收银、找零,见缝插针地整理钩针符号解释:X代表短针,F代表长针,S代表引拔针……学英语从ABCD学起,这些符号也是编织的入门。
柜台上还堆了几袋金灿灿的小铃铛。
她转身从货架上取下一个熊猫车挂,一圈赤色花边,缀着流苏,中间的熊猫圆嘟嘟的,羞红着脸,一摇发出叮当叮当的脆响。

前些天,冯燕霞受邀去九寨沟培训零根本的残疾学员。
她打听到车挂在当地景区卖得俏。
大熊猫是九寨沟的旅游名片,“游客以为是当地人织的,就会带上一个。
”15天韶光,从没摸过钩针的人,在她的辅导下,也能织出熊猫车挂。

痕迹

2017年,冯燕霞一针一线,钩出了《程夫人教子》。
苏轼、苏辙和苏八娘围在程夫人身边,程夫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腰间用红线串着配饰。
手里握着今年夜拇指是非的《后汉书·范滂传》,这是冯燕霞逐字抄在便利签上,再用针线缝起来的。

冯燕霞是三苏祠的常客,这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坐落于眉山城西南纱縠行,程夫人曾在宅外的纱縠行,经营丝绸买卖。

眉山市古纱縠行,程夫人曾在此经营丝绸买卖。
新京报 郑新洽 摄

有段韶光,三苏祠厢房摆着程夫人的蜡像。
冯燕霞听讲解员说,程夫人靠织布,供儿子们和丈夫求学赶考,平时还卖力教诲苏轼兄弟。
她在这容身,想记住程夫人的样子,她隔着拉起的绳子,偷偷把手伸进去,拍下蜡像不同角度的照片。

冯燕霞满脑筋都是程夫人,索性花上两个月,每天从早忙到晚,钩出了《程夫人教子》。
如今,这件编织品搁在百货店旁的事情室,培训学员时都会带上,“猜猜这个女人是谁?”

前两年,冯燕霞去程家嘴村落找程夫人的痕迹,里头与其他地方的屯子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找见。
她只记得正是春天,河边黄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艳。

当过17年村落支书的李云华说,听说祖上有人犯下一个满门抄斩的差错,为避免牵连,程家嘴的族人把“程”姓改为“陈”,陈姓因此沿用至今。

这让冯燕霞以为这个村落庄与她要找的痕迹,有某种关联,但更多故事都消散在历史中了。

程夫人的父亲程文应,官至大理寺丞,是眉州名门王谢, “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苏洵到27岁还不学习,为了让丈夫专心读书,程夫人把陪嫁的值钱物件卖了做本钱,经营丝帛买卖。
没过几年,贫穷的苏家“遂为巨室”。

程夫人婚后次年,成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
程夫人又生养子女五人,次女和宗子早夭,老四苏八娘婚后被夫家虐待致去世。
程夫人27岁生下苏轼,30岁时生苏辙。

嘉祐元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进京赶考,母亲程夫人守在家中。
彷佛是一种呼应,如今在程家嘴村落,多数女人也留在家里。
村落道上的简介显示,全村落外出务工职员615人,个中男性486人,女性129人。

晌午,日头正盛。
一位老妇人在自家院子,用杨叉翻晒稻草。
前头民房的墙上,画着程夫人教苏轼念书,桌上还摆着一盆衣物。
为弘扬苏母文化,去年,程家嘴村落将苏母故事“搬”上了墙,将其仁爱积善、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精神以墙体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墙绘上的程夫人慈眉善目,若有若无地笑。
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描述的程夫人,正是这样的仁爱形象。
苏轼兄弟小时读书的园子里,长满了翠竹、柏树和各种庭院花树,鸟雀在丛林间呼朋引伴。
程夫人担心家人侵害鸟雀,告诫子女婢仆,不许捕杀、掏取鸟蛋。
长此以往,感想熏染到善意的鸟雀,把鸟窝安顿在低矮的树枝上,鸟巢中的幼鸟低头可见。

司马光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也记载:“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村落夫有急者,时亦周焉。
”程夫人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援他们,使他们有家当
对付有急难的同乡人,时常周济。

现在的程家嘴,程夫人或许还是留下了一些东西。
一块挂着“苏母园”的栽种园区,竹篱笆上写着“传承苏母文化,助力村落庄振兴”。
目前,程家嘴村落有一家木材加工厂、一家机器加工厂和两家砂石加工厂,种上了4500多亩水稻、800多亩蔬菜、650多亩川芎中药材和450亩西瓜,村落和颜悦色均年收入35826元。

去年8月,程家嘴村落苏母药材互助社成立首年分红。
互助社为入股的155户村落民发放了共计49865元的分红款。
程家嘴村落党委布告邓玉波见告当地媒体,“争取在5年内将互助社创建玉成县示范基地,争取将我们农人的收入再翻一番。

眉山新风

在眉山,程夫人开始留下新的痕迹。

眉山市区二环东路,眉山的母亲河岷江西侧,有一座以“苏母文化”为载体的开放式城市公园苏母公园。
越来越多的眉隐士,不只知道岳母、苏母和孟母这三大贤母,也对屠呦呦、王亚平、张桂梅这些时期新风了然于心。

在眉山,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后来人。
女性的形象,日益丰满起来。

在冯燕霞的帮助下,更多当地女人学会了编织。
编织的意义,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以通报。

从冯燕霞的百货店出来,往北走百来米,是李红丽开的摄影馆。

李红丽的丈夫身体残疾,家里还有老人,未便利出门打工,两口子守着摄影馆过活。
十多年前,李红丽就随着冯燕霞学织毛衣。
学会后,空隙时李红丽多了个副业。
前前后后一个多星期,一件毛衣卖100多块钱,这是她口中贴补家用的“盐巴钱”。

再后来,冯燕霞找到编织的订单给李红丽,多时一个月能多挣千八百,还能照顾家里。

2021年,这些学会编织的女人,给困难儿童做了好几件毛线背心。
成品是赤色的,织了个熊猫头像,标签上写着编织者的名字。
青神县妇联副主席杨芳说,姐妹们通过手中的棒针,引发了像程夫人那样的仁爱之心。

而在程夫人做过丝绸买卖的纱縠行街巷外,袁春梅开了家书店,笑称自己是程夫人的邻居。

她坚持全民阅读推广,2004年发起成立“东坡读书会”,走遍了东坡区险些每一所学校和周边区县100多所学校。
这源于她“阅读改变人生”的执念,“孩子必须读书,一个不读书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做什么呢?”

袁春梅举着关于苏东坡的两本书,她坚持全民阅读推广,走遍了东坡区险些每一所学校和周边区县100多所学校。
新京报 杜寒三 摄

作为一个母亲,程夫人或许也有过这样的担忧。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在外游学,有一天程夫人教苏轼读范滂的传记。
范滂反对宦官,两度被捕。
范滂与他母亲诀别,“有弟弟孝敬你就够了,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去世得其所。
”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个像范滂那样的人,你会赞许吗?”程夫人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袁春梅的儿子一度贪玩调皮,她给儿子念了四年故事书,并督匆匆他自主阅读。
9岁那年,儿子写下了小诗《空想》:“空想便是一只只鸟儿向你飞来,空想便是一只只蝴蝶向花朵飞去,空想便是一个个天使散落人间。

这让袁春梅看到了阅读带来的变革。
如今,实体书店的买卖并不景气。
袁春梅算过一笔账,均匀一场读书会100多人,每人都送本书要花3000多块钱。
但她以为这件事该当坚持下去,“我不去做谁去做?”

8月27日,袁春梅办公室的角落,又堆了好几摞书。
她打算在开学后,送给学生们。

是母亲,也是女人

2016年,眉山东坡湖公园升级改造为苏母公园。
当地四大主题公园,以苏洵、苏轼、苏辙的名字命名,苏母公园也名列个中。
苏母不残鸟雀等故事,被塑成雕像矗立在苏母公园。

眉山市区的苏母公园,立着程夫人的雕像。
新京报 杜寒三 摄

但六年过去,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方永江,仍习气叫它“程夫人公园”,这是贰心头的隐痛。
苏母公园的叫法,让他以为程夫人还是躲在“三苏”后面,“随着夫家的姓”。

在方永江看来,程夫人与当下提倡的新时期女性自傲、自傲、自主、自强的“四自”精神,是与时俱进的薪尽火传。

他曾写下《请叫我程夫人公园》一文,文中写道:“没有‘三苏’,勉夫教子、顿和好邻的程夫人一样可以流芳百世,而没有程夫人,是否会产生独步古今的‘三苏’父子,则须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中国古代三大慈母,程夫人堪称十全十美,而独以姓称,是上天的眷顾,眉山自当倍加珍惜——就请叫我程夫人公园如何?”

嘉祐元年(1056),48岁的苏洵带领两个儿子赴京赶考。
第二年,苏轼兄弟双双登进士,苏洵所献《权书》等文章深得朝廷赏识。
欧阳修夸奖:“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父子三人正在欣喜之中,程夫人却在眉山去世,享年48岁。
父子三人闻讯后,赶回离开了一年多的老家。
苏洵说,“洵离家时,无壮子弟守舍归来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亡命人家。

眉山市富牛镇永光村落,苏洵和程夫人合葬于此,守墓人举头望着墓碑。
新京报 郑新洽 摄

眉山本地学者、原青神县文广新局局长邵永义,感慨于程夫人道命的戛然而止,“她是个悲剧人物。
”在他眼里,如果丈夫和儿子们不是文人墨客,留下了传世文章,程夫人也注定被历史掩埋,“这样的母亲太多了。

“听到‘顾家’‘贤惠’,我会有压力,你知道吗?这些都是标签”,青神县妇联副主席杨芳说,受时期局限,程夫人忽略了自己,更多精力放在了家里,但“女性的生命是鲜活的”。

冯燕霞有切身的感想熏染。

从前,她到穷苦地区培训学员。
一位50多岁的妇女,回家后练习编织玫瑰,惹丈夫不满,“你做来干什么啊,还不拖地。
”但等到培训结束,用毛线织出花束和盆栽,丈夫又变了态度,“你坐你坐,地我来拖。
”她跟冯燕霞说,“我在家里的地位都上升了。

2020年疫情期间,杨芳看到家庭内部问题加剧,想用一团毛线连接姐妹们。
“围在一起学编织,大家聊一聊孩子的教诲,家庭成员间的相处,说出来心里就很痛快酣畅了。

杨芳发起成立了苏母艺术工坊,她约请冯燕霞做老师,工坊学员里有癌症患者、单亲妈妈和残障人士。

2020年3月,第一期培训开班。
冯燕霞放不下有过几面之缘的阿支布哈,一个从凉山嫁过来、不识字、脚有残疾、生有二胎的彝族女人。
她和杨芳打听到阿支布哈的住址,课后直奔她家,把材料包送到她手里。

杨芳说,妇女尤其是屯子妇女,承担了不少家庭的任务。
编织可以丰富她们的精神天下。

在青神不少地方,能瞥见萤火虫。
阿支布哈用一双粗糙的手,在空隙时织出了一个萤火虫小包。
杨芳创造了她们的变革,目光不再躲闪,眼睛里逐渐有了光,也舍得给自己买俊秀的衣裳。

今年1月,冯燕霞、阿支布哈和几个姐妹,受邀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阿支布哈问冯燕霞,“北京是什么地方?”一起上,阿支布哈一直拍照,发给老家的亲戚,她腿脚不便,便被姐妹们抱到行李箱上。
她们推着她去了趟天安门。

同样是在1月,阿支布哈、李红丽等苏母艺术工坊20多个妇女编织的3000片月桂叶片,作为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登上了天下舞台。
她们有时挤在冯燕霞的百货店,更多时候是在自己家里,拖完地、做完饭、干完农活,抽韶光把月桂叶片编织出来。

在冬奥会上,月桂代表胜利。
颁奖仪式上,运动健儿举着花束。
这些女人,来自程夫人的故乡。
家庭对她们而言,不再是束缚,她们胜利了。

参考资料:《苏轼立人》《苏轼:乡愁与爱情》《苏东坡新传》

新京报 杜寒三 拍照 郑新洽 编辑 陈晓舒 校正 杨许丽

标签:

相关文章

孩子措辞发育迟缓?可能是电子产品惹的祸

手机、电视成了“哄娃神器”,再闹腾的孩子只要一看视频就安静下来。孩子能背大段广告词和动画片台词,却在自我表达上大打折扣。孩子行为涌...

人工智能 2025-04-05 阅读1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