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脑汇关门
在百脑汇门口,一位熟习情形的人说,以前很多熟人都到这里来购机。在70后、80后、90后这三代人的影象里,当年与电脑的第一次亲密打仗,大多跟“攒机子”有关。2000年前后,“DIY攒机”已是全国最盛行的词语。在老百脑汇一楼扶梯旁的商铺,位置绝佳,早上9点一开门,人就爆满了,周末根本走不动。假如遇上开学旺季,一个门市一个月攒的电脑,相称于很多表面公司一年的销量了。当时的百脑汇也面临着市场定位的困境,阔别IT传统圈中关村落,能否吸引大量客流成为经营成败的决定成分。附近主要的使领馆和住宅密集区,高收入人群比较多,购买能力比较强大,这是当年百脑汇当时具有竞争力的地方。
曾有媒体统计,从1999年到2009年十年韶光里,中国用户群体中的台式电脑数量从160万台迅速增长至4500万台。“DIY攒机”被视为电脑在中国遍及的动力之一。这十年,也是像百脑汇一类的数码大卖场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是,如今,统统都已经变革,“西有中关村落,东有百脑汇”的说法,在本日险些不再成立。继中关村落e天下在一片惋惜声中关张后,朝外大街路口东南角已经开了17年的百脑汇老店,也悄无声息地关张了。这被视为IT硬件大卖场业态衰落的又一个标志性事宜。曾辉煌一时“高大上”的攒机大本营,如今沦为惨淡经营乃至难以为继的低端“柜台经济”。这两个卖场的关闭,见证了IT电子大卖场的兴衰迁移转变。在老店门前,陆续来了好几位采购的中年男子,他们有的是来采购公司财务软件,或是为添置电脑配件,见已经关张,就开车走了,或者就去了新百脑汇(即2009年新开的百脑汇旗舰店)。
太平洋、e天下都已关张
2015年2月份,e天下贴出公告称,由于e天下统一经业务主签约事情已正式开始,市场决定停滞自有铺位招商及租赁。这时间隔e天下开业,还不到10年的韶光。位于中关村落大街上的“绝版黄金区位”,2006年7月29日开门业务的e天下曾经有一系列的宏伟欲望,包括“打造中国环境最佳的数码广场”,“争取让业主在开业3个月后开始盈利”。
曾经,这里是中关村落的藏宝地。在e天下、鼎好、海龙合称为“电子商贸金三角”的那个繁盛期间,访客首先要在天南海北口音鼎沸的人群里腾挪,才能到达堆满各色货色的玻璃柜台,瞥见心仪的电子产品。这几家商城是全国电子产品的紧张输出地。
而近几年,暴利、赝品、黑导购却成为中关村落卖场挥之不去的印象。不少商户都认为,e天下经营不善紧张有几个缘故原由:一是电商的崛起,范例是淘宝和京东,分流了部分客流;二是市场饱和,竞争激烈;三是本身的产权繁芜,导致经营乏力。
e天下不是中关村落最早衰落的电子卖场。早在2011年,太平洋卖场就已经关门。而海龙和鼎好大厦则早已逐步转型做写字楼。2012年,鼎好商城的高层迎来了清华科技园和李开复的创新工场。
在中国IT的启蒙时期,以海龙、e天下为代表的一批电子卖场强势崛起,成为让电子产品经销商日进斗金的黄金商圈。但最近几年情形变了,电子市场整体下滑。在海淀区的方案中,中关村落将加快科技金融一条街培植,以中关村落金融大厦等楼宇为载体,打造全国创新成本中央、互联网金融中央。
过去几年里,中关村落四大卖场的命运各不相同。太平洋卖场已于2011年终门,中关村落e天下在今年2月宣告关闭所有卖场,剩下只有鼎好电子商城与海龙大厦,但它们现在也处在一个转型的“阵痛期”。与此对应的,中关村落电子卖场的整体客流低落了60-70%。在2007年,中关村落的单日客流有15万旁边。2008年往后单日客流减少到10万人旁边,到现在的日客流量只有3-4万人。
e天下电子卖场关门 中关村落去卖场化前景猜想
实体业者处境困难
只管实体零售业者采纳了多种办法匆匆销,然而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实体业者越来越陷入尴尬田地。
“不少消费者最敏感的成分依旧是价格,但是与电商比较,我们实体店的折扣力度明显小,即便是五折优惠,价格还是会比网购贵,由于我们的本钱高,毕竟我们的租金、人工等无法避免。”一位资深人士透露。
此种状况下,更多类似“三八节”的节庆匆匆销反而增加了实体业者的压力。
“由于我们的价格要走低,本钱却难以分摊,品牌商越来越乐意和电商互助,我们的客人也有流失落。最令人难熬痛苦确当数消费透支问题,由于人的消费能力在一段韶光内是有限的,一旦被某个节日点花费过度,此后很长一段韶光内就减少乃至没有消费需求,尤其是非刚性需求会非常明显的低落。那么我们实体店的整年收益会非常不平衡,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整年每天都匆匆销。”一位发卖职员透露。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央的环球电商物流(ERP系统)行业市场深度调查与2014-2018年投资发展剖析研究报告理解,如此窘局之下,给实体业者带来的长期寻衅是业态调度,比如引入餐饮来拉动人气。
成了只看不买的“试衣间”
在蓝岛老百脑汇的4个楼层,所发卖的商品都不相同,品牌电脑、条记本、电脑耗材、IT周边产品,货品分区相比拟较明确。在这里经营的客户,坚持着相对稳定,只是到2010年旁边,移动电商迅速崛起,很多前来逛街的人,比来便是调试一会电脑,也不问价格就走了,或者提问几个问题,大多是来电脑知识扫盲或者做“试穿”的。据理解,在2006年以前,一台电脑基本上可以挣八九百到一千元,乃至能挣到对半的利润,这也是刘强东等人高明的地方,他看到了市场未来,以是舍弃了卖一台机器挣几千元的机会,去搞电商,一台挣几百乃至几十元,但是几年之后,这些守旧的人,都成为京东的打工仔了。
在电商迅猛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不太乐意去这些地方购物了,险些在每一步购买中,都充满各种陷阱,在中关村落鼎好购物时,买了个摄像机,居然7000元的电动镜头换成了3000元的手动镜头,回去找,人家就说你买的便是手动镜头,还有各种价格陷阱,坑蒙拐骗的事情太多了。以是过去买东西,对是否买得到好机器充满疑虑,在电商平台购物对售后却相称有保障。
有位店主讲起另一个“经营不下去”的情由,“很多杂牌舶来品零售、批发都有,每个店里多则五六人。这样一个柜台一个柜台,整体业态太低端,本钱却很高,遭淘汰也是难免。”
商户试水多种转型
被电商动了奶酪的传统电子商城如何转型呢?IT商陈师长西席开出了自己的手机配件批发店,3间门店彷佛不那么热闹,但是每天的交易量惊人,日发卖量靠近2000件。他的窍门便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强化关系链经营,他的批发生意紧张是熟客买卖,基于这一点,他开拓了一个类似进销存的网站系统,专门面向熟客做批发业务。启用这一发卖平台后,效率大大提高,减少了10多名发卖管理职员,门店的定位也随之重构。他集中做B2B,从实体店利用进销存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再到自行开拓在线发卖平台,终极推出专用电商网站,他的转型之路,便是利用互联网将手中的关系链做实做强。据他先容,大部分商户不会退出IT行业,“电脑城原有的主业PC产品买卖确实非常生僻,我身边很多PC店老板要么改做手机及配件业务,要么去从事上游生产加工行业。实在没转型道路的,就直接退出这个行业。”
整理/薛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