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英国牛顿基金(Newton Fund,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的互助,经历新冠疫情的磨练,交上了颇具分量的成绩单。
2014年,英国政府通过牛顿基金与17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科研伙伴关系。7年间,牛顿基金共投入了7.35亿英镑,个中对中国的投资是1.8亿英镑,在所有互助国家中位列第一。中国政府各部门各机构,亦分别在各互助项目上配套投入。牛顿基金由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计策部主管,在中国则由科技部牵头,目前共有120个中国机构及260个英国机构参与。
牛顿基金创新互助模式 帮助成果转化

牛顿基金以三种办法支持科技互助:人才培植与人才互换、科研项目互助以及成果转化。
“牛顿基金让没有互助过、乃至素未谋面的人一同完成一些大项目,这是一项紧张造诣。”英国驻华大使馆牛顿基金计策主管Richard Baker在接管21世纪经济宣布采访时说,“通过这个基金,我们建立起了许多信赖关系,这也将延伸到基金之外的其他领域”。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田展向表示,他的团队中,6个人去了七、八趟英国。“无论从年轻人开阔眼界、知识互换,还是匆匆进英国互助伙伴对我们政策的理解,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浸染。”
牛顿基金下,两国孕育出的互助模式,也延伸到了与其他国家的互助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干从2003年开始,就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Kevin Jones教授开展长期互助。他认为,“英国科技最大的特点在于模式创新能力。”
张干在接管21世纪经济宣布采访时回顾道,中科院原来即有“院地互助”,即科学院机构与广东省的互助,同时,中科院也有国际互助。二者结合,孕育了广东-英国城市创新寻衅项目(UK-Guangdong Urban Innovation Challenge Competition)。这是唯一一个牛顿基金与省级层面的互助,而兰卡斯特大学也成为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互助体系的首个外国大学。此后,以色列的以色列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延用了这一互助模式。
以牛顿基金为纽带,两国科研职员共同完成了超过1000个项目。Richard先容,针对目前的互助项目双方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与韶光,紧张聚焦于根本科研,鼓励创新。
同时在根本研究之上,英国也十分看重成果转化,强调“实用性”,将科研转化为市场化产品是主要的一步。在牛顿基金的支持下,英国帮助中国的科技项目孵化出了更多可供实际运用的产品。
例如,广西兽医研究所的谢芝勋教授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互助的项目(“家禽养殖场智能监测物联网系统研发与运用”),就将动物养殖的知识,转化成了可供农人利用的实体产品。在这一项目中,中英研究职员共同开拓出了一种可穿着设备,养活殖场工人佩戴在身上,用于监测家禽的状态及畜棚环境,帮助增产增收。
景象变革是中英共同的重点
牛顿基金在中国帮助的上千个项目涵盖农业、景象、环境、能源、医疗康健等方面,个中景象问题是两国互助的一大关键词。
“牛顿基金的目的,紧张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产等问题,借助科技互助来改进民生。而中国是比较特殊的,互助重点在于共同应对环球景象变革。”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科技处首席代表刘明在21世纪经济宣布的采访中表示。
景象科学支持做事伙伴关系(CSSP China)是两国之间最大的互助项目,英国在个中投入了2300万英镑,巨额资金下,是中英应对景象问题的武断决心。
“要应对景象变革,就必须与中国互助。”Richard向强调,“中国是最大的排放国之一,同时也是新兴科技最主要的开拓者。与中国的科技合为难刁难于我们应对未来景象危急十分主要。”
根据天下气候组织WMO发布的《2020气候做事状况报告》,过去的50年里,景象干系磨难造成200万人去世亡及3.6万亿美元的经济丢失。今年下半年,河南、山西、陕西相继遭遇暴雨,频繁的极度景象与次生磨难,在中国也造成重大丢失。
中国生态环境部多次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全面加强应对景象变革事情,积极参与环球景象管理。当前,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正在云南昆明召开,聚焦“生物多样性规复之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进行多方研讨,而英国也将在今年11月举办COP26(第26届联合国景象变革大会)。如何应对景象变革,是天下各国共同的课题,景象方面项目的成果能够惠及环球。
Richard认为,中英两国在景象方面的互助,是相互补充空缺。英国的上风在于积累了更多统打算法、技能模式,而这些模式,能够在兼具多种景象类型的中国,找到真正的用户,在广阔的实践考验空间里得到完善。
“例如,英国没有季风气候,因此对季风无从理解,而中国有季风气候。台风也是如此。”Richard说,“我们的技能模式大概很好,但缺少实际履历。”
技能须要运用处景的支撑。此前,田展作为中方牵头人参与牛顿基金的CSSP项目,考试测验通过预测珠三角的台风,帮助航运部门降落风险、减少丢失。在互助中,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卖力供应预报技巧,而中方则卖力探求客户,理解需求,找到技能得以赋能的运用处景。
对付英方的科学家来说 ,与田展的互助让他们真正理解到了实际的用户需求。田展表示,科学家可以通过统打算法,给出一定概率的景象信息,但不理解需求,就不知道如何利用。他举例,羽绒服生产商很在意时令和年尺度的景象预测,由于布料的厚度对生产本钱有很大影响,而这是气候学家未曾考虑过的问题。
田展说:“我们希望搭一个桥,建立一个技能信息供应者和用户之间的桥梁。这便是这个项目的核心。”
中英科技互助各取所长
牛顿基金下,中英两国的互惠互利,已延展至多个领域。
张干曾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互助环境科学项目,搭建广州市区域空气污染暴露预测指挥平台。在这一项目中,英国借助广州的空气监测站,校正、升级了自己的产品;而中国科学家则利用这一产品,验证了建立的模型。
广州有50多个空气监测站,每个点的空气污染数据是用内插法打算出来的,精度很低。张干的构想,是通过大数据剖析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一个LUR(地皮回归利用)模型,这样就能在广州的任何一个角落,得到高精度的空气污染数据。
要验证模型是否准确,就须要实际丈量某地的空气质量数据。英国的一个空气质量检测产品(NAQTS V2000)本钱低、能耗少又易操作,能供应一些主要指标,用于张干LUR模型的验证。
但同时,这一产品还不成熟,须要利用空气质量站的数据进行校正,以及在实际利用中改进。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空气质量站,就为英方供应了校正的参照;张干团队的一位博士后,也实际参与校正事情,为生产这一产品的企业供应改进见地。
“从英方的角度,一个是想通过跟我们互助,深度开拓、改进这个产品;第二个是看能否为这个产品打开中国市场。”张干说。
受益于工业革命,英国积累的科研实力较为强劲。田展直言:“英国在气候领域非常强。”张干也说,他的切身体会是,在与英国的互助中获益良多,“英国的‘老牌子’在这,走在模式创新科研的前沿。”
同时,他认为中国正处在科研的“黄金时期”,英国也须要与中国互助。
“第一,政治上我们是创新型国家,经济发展要转型成科技牵引、创新推动,对科技的重视日益加深。”张干说,“第二,我们经济向好,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正反馈。就环境领域来说,我们的科研经费年年都在增长。”
此前,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戴丹霓(Danae Dholakia)在21世纪经济宣布的专访中也表示:“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科学技能水平突飞年夜进,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一定浸染。但现在情形发生了明显的变革,随着中国的经济与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目前两国的科技互助已进入互助互惠的阶段。”
疫情之下 中英科技互助前景未定
2019年起,新冠疫情蔓延环球。在防疫需求下,环球联合科研事情陷入结束,大量跨国互助的科研职员,也难有面对面互换的机会。
张干与他十几年的互助伙伴Kevin,已经两年多没有见面了。过去,Kevin每个月都要来一两趟中国。田展说,以前CSSP项目每年都有4到5个中方研究职员常驻英国气候局,疫情之下,职员互换中止,项目也因此碰着一定障碍。
戴丹霓曾向21世纪经济宣布表示:“要真正地给天下带来影响,须要大家面对面地互换,而不能只依赖通讯软件来进行沟通。如果真的要创造前辈的科技,必须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互动。”
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赖”的,不止是疫情。戴丹霓看到,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环球的信赖度低落了。Richard则在跨国科技互助中感想熏染到,措辞、文化乃至时区上的差别,都可能成为寻衅。例如,在中英科技互助中,双方在知识产权及数据安全上存在顾虑,须要不断沟通磨合,才能建立信赖。
“在我的影象中,知识产权方面没出过任何问题。在一千多个项目里,我们从未听说过此类问题。”Richard说,“这是一项成功,我们所有互助都进展得安全且高效。”
张干认为,科学家之间的互助意向和业务以及新的资源投入,不应受政治成分的影响,由于这对付还没有建立国际互助的、年轻的科研职员是非常不利的。
对付未来,Richard坦率地说,疫情之下,英国经济受创,为两国未来的科技互助带来不愿定性。但他表示,国际科技互助,依然是英国的优先项,尤其在景象变革领域,中国更是不可或缺的互助伙伴。“英国须要与中国互助,这不仅能帮助英国,也将惠及环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