銮铃起源于西周。
銮铃,在周文化遗址中普遍创造,为周文化的标志性器物。

大致构造分两部分:上部分为铃主体,铃上有辐射状镂孔,里面有小石丸,石丸随车而动,击打出清脆的铃声。下部分为方形銎座,固定之用,用来安装在车轭上或者车衡上。
车上装銮铃,一方面是行车时警示路人,车马未到,铃声先至;另一方面可以麻痹马的听觉,永劫光喧华的铃声,会使马对声响的刺激变得迟缓,从而在驾车时不易受其他声响的刺激而受惊,担保车辆平稳行进。
我们知道,车马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主要的浸染。发展到西周期间,车马被授予了新的礼制意义,并广泛利用于敬拜、朝觐、军事和野猎等领域,成为礼乐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车马在利用上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利用的车马、车饰、马饰等都有等级之分。銮铃也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等级不同,用的数量不同,按照8、6、4、2以此递减。最高级别的马车上可装8个銮铃,古代帝王的车驾上就为8个。帝王车驾的代称,便是銮仪(帝王的车驾及仪仗)、銮驾、随銮、迎銮等。《诗经》中,有对銮铃声这样的描述:“四牡彭彭,八鸾锵锵。”意为四匹骏马奔驰驰骋,8只銮铃发出锵锵的金石之声。可见,古人正式场合的车马仪仗,对銮铃也是有规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