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住建厅、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公开通报了一起这样的范例案例。
去年11月,恩施某银行综合办公业务用房施工总承包工程招标,条约估算价约3600万元。招标信息发出后,投标企业纷纭通过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的交易系统,上传干系预审材料。
创造非常!
一天,交易中央的系统发出警报:南通市达欣工程株式会社和南通建工集团株式会社两份资格预审文件的“制作机器码”千篇一律。

什么是“制作机器码”?原来,和手机的IMEI一样,每台电脑的硬盘、CPU等都有无法修正、唯一的序列号或识别码,即机器码。当投标公司利用电脑制作、上传资格预审文件时,文件上会自动标记出该台电脑的机器码。
机器码同等,解释两家公司的文件是在同一电脑上制作、提交上传的。他们是做托、串标?还是在同一打印店电脑制作文件?“为了不冤枉年夜大好人,请联系两家企业阐明。”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干系卖力人说,如果两家企业果真在同一家打印店制作文件,也可以通过检讨打印店机器码来核实真伪。
很快,达欣公司发来了书面阐明:员工朱某制作、提交文件时,电脑故障频繁去世机,便到朋友的公司借用电脑。朱某所说的朋友,恰好便是建工公司的员工。
真是巧合?调查职员很快创造,这两家公司位于欢快大道附近某小区同一栋楼里。达欣公司只有一台电脑吗?去竞争对手处借用电脑不担心“底牌”暴露?对这些疑问,两家公司的阐明难以令人信服。评标委员会谈论确认:两家企业涉嫌串通投标,反对其投标,并通报全省。
如此环境,并非个案。
去年5月,宜昌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在一个项目招投标中,创造3家企业投标文件出自同一台电脑。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干系卖力人说,留有串通投标等违规的“案底”,违规企业荣誉将一落千丈,很永劫光没法再参加投标,得不偿失落。
来源:湖北日报彭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