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宵节开始,我开始在线上直播。以前做的产品都是攒一年的,年底赶集卖。现在通过自媒体带动产品的发卖,供不应求。”刘岳清说,目前,他在5个平台开通了直播间,共有粉丝数20万+。从开通到现在两个多月的韶光里,共开了12场直播,每场粉丝流量2万 ,共带货400单,发卖额2万多元。
●齐心专心为了指尖上的传承
“我用的材料都来自本地红高粱。选材上要选用靠近高粱果实、粗细均匀颜色同等的上等高粱秆为原材料,用无味环保、不变形、轻便的梧桐木作箅梁子,高粱杆秆、选、擦、肋、切、编、修、打磨等工艺缺一不可……”刘岳清边演示边说,箅子制作看起来大略,但是每道工艺都要精益求精,如果细节处理不好直接影响箅子的都雅。

今年36岁的刘岳清是土生土长的安然峪村落人。2006年,他在机器厂打工时,不慎造成右手二级残疾,失落去劳动能力。刘岳清一度接管不了面前的现实,从医院出院后,他开始了3年的规复磨炼,硬是把不能攥紧的双手攥紧了,走出家门赶集摆摊卖起了服装。
不屈的性情给了刘岳清倔强的生活信心。随后,刘岳清去了一家福利企业硬质合金厂事情,一干便是7年。另日间上班,晚上卖玩具、手工艺品,为自己的家庭挑起了一肩风雨。
刘岳清一贯有个心愿:把跟随父亲学习箅子制作的技艺传承下去,为老家人留下一份“乡愁”影象。箅子制作在鲁中山区已传承数百年,有不少村落庄的手艺人曾精于此技。“老一辈的手艺,不能到我这里失落传了。我得把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还要越做越好。”他回顾道。
随着韶光的推移,刘岳清的这个心愿加倍强烈。“以前是父亲在家里手工编织,到了年底偶尔赶个集卖卖。我从小受父亲熏陶,对手工制作箅子很有兴趣。2016年我也开始手工编织。”刘岳清说着,拿起几根高粱秫秸编织了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一个外不雅观精细的箅子就初见雏形。
2017年,他果断辞去了合金厂的事情,回老祖传承传统手工艺,在原有的根本上不断创新改进。2018年,他创建临朐县老刘家手工编织品加工厂,大力发展传承传统手工制品,当年7月,手工箅子成功申请临朐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让非遗为村落庄振兴出一份力
目前,老刘家手工紧张从事高粱秆的加工编织,产品有水饺箅子、元宝箅子、盖帘、箅子钟表、蝈蝈笼等10大类几十个品种。“只有让非遗走进生活,才能让人们感知到有温度的老手艺,同时让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刘岳清坦言。想让老手艺重新抖擞光彩,刘岳清深知除了技能之外,更须要一份匠心精神和独特的创意。
“现在人们的审都雅点在不断地变革,传统手工箅子制作也得跟上潮流,加入更多时尚元素,这样老手艺才更具竞争力。”刘岳清说,过去做箅子全靠履历,现在通过文创开拓的办法,为传统的手工箅子制作注入新的时尚元素。“你看,这个是箅子钟表,我结合现在的盛行元素,研究了好久,才有了现在这个造型。”说着,他拿起手里的箅子钟表,在箅子上贴着金色韶光数字,分针时针是玄色,秒针是赤色,元素搭配分外亮眼。
通过研讨箅子制作,刘岳清的日子越来越好,他还不忘关注身边的乡亲们。“通过放手工活的办法,让乡亲们分工序加工,免费为穷苦群众和残疾人供应技能辅导和培训,让他们也加入到箅子编织行列,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刘岳清先容道,自已正带动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困难家庭10余人就业。“我们现在每天都来随着小刘干,一天计件能挣100块钱呢!
”说话的是本村落的留守妇女冯芳芳,她现在就在刘岳清的加工厂打工,既不延误挣钱,又不耽搁接送孩子上学。
传承技艺,刘岳清还搭上了“电商”的快车。“自媒体这一块儿真是太强大了。去年春天我开始学做小***,当时是为了宣扬我们这项手工技艺,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关注。昨天我直播了11个小时,有靠近6万人过来不雅观看,接了80多单,卖了4000多元的货。从地址来看,潍坊地区不到百分之十,全体山东不到百分之二十。”刘岳清越来越相信大数据的魅力。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箅子推广市场巨大,现在市场供不应求。而手工箅子的原材料高粱秆经由加工制作变成一件件箅子工艺品,提高了高粱秆的代价。下一步,我想推广山区高粱栽种,和栽种户签订高粱秆收购条约,帮助更多的栽种户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刘岳清说。
除了深耕临朐,刘岳清还不忘线上发展。“下一步,我想摆脱单打独斗的局势,把更多精力放到线上。利用线上平台,做妙手工箅子传承,让更多的人认识手工箅子。我还把周围村落的农产品以直播的形式售卖出去,为村落庄振兴出一把力。俺们村落是花椒基地,我试着通过抖音和快手平台直播卖花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憧憬道。
(大众日报客户端 卢昱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