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1956年苏联制造的小型电子管接收机|2-12 MHz配7根电子管,吸收器工作原理。

1956年苏联制造的小型电子管接收机|2-12 MHz配7根电子管,吸收器工作原理。

喜鹊装饰工程通讯 2024-10-27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PR-56无线电特工吸收机

PR-56或PR-56A是1956年在前苏联开拓的小型电子管吸收机。
吸收机用于开展(国际)特工活动等秘密行动。
PR-56A后来也作为RION(P-57)特工电台的一部分组件。

1956年苏联制造的小型电子管接收机|2-12 MHz配7根电子管 1956年苏联制造的小型电子管接收机|2-12 MHz配7根电子管 人工智能

吸收机尺寸为20.5 x 13 x 8厘米,装在灰色金属外壳中。
它具有与P-57变送器相同的形状尺寸。
当它作为RION特工无线电台的一部分组件时,PR-56常日被识别为模块A。
当电台在1956年被引入时,它被授予了指示符PR-56。
随后的改进版被命名为PR-56A。

1956年苏联制造的小型电子管接收机|2-12 MHz配7根电子管 1956年苏联制造的小型电子管接收机|2-12 MHz配7根电子管 人工智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它是一个单级外差吸收器,内置7只电子管:RF前置放大器、本地振荡器、混频器、2个放大器、检测器和LF放大器。
灵敏度为2 - 5.5 mV。

PR-56A带耳机和电源连接

掌握部分

PR-56的所有掌握和连接都位于吸收机的顶部。
左下方是一个4针插座,用于LT和HT电压。
右边还有一个4400欧姆耳机的插座。
右上角的喷鼻香蕉型插座应连接10米长线天线,并在左上角与喷鼻香蕉插座连接。

可以直接操作吸收机。
在连接得当的电源后,吸收机不才边缘用滑动开关接通。
右下角的4位旋转开关用于选择所需的频段。
接下来,利用在频率刻度两侧延伸的玄色刻度盘调节频率。
最右边的小棕色拇指轮可用于微调。
通过音量调节来掌握音频电平。

频段分布

PR-56A涵盖2-12 MHz的频率范围,分为四个颜色编码的频段:

2 - 3.2 MHz(白色)

3.2 - 5 MHz(黄色)

5 - 8 MHz(赤色)

8 - 12 MHz(绿色)

产品规格

频率2 - 12 MHz

4波段

灵敏度2 - 5.5μV

耳机型号TA-4,4400欧姆

PowerLT:+ 1.2V,HT:+ 80V,G:-4.5V

内部构造

PR-56A的内部可以轻松打开。
只需松开边缘的四个螺丝(两个在前面,两个在后面),然后拆下外壳。
承载所有组件的框架安装到前面板,使得全体吸收机可以作为单个单元从壳体提升。

图像显示吸收器的内部。
所有七个电子管,都可以直接打仗,以便在有故障的情形下方便地改换。
电子管类型印刷在机箱上以供参考。

带有孔的金属屏蔽在最右侧,覆盖了带选择器。
每个频段都有自己的测试点,可以单独进行校准。
左侧的金属屏蔽罩覆盖电源插座和音频电路。
金属可以在右中央,是调频电容器,在前面用大的玄色表盘操作。

内部电路

下面是吸收器的框图,从左边的无源波段滤波器开始。
所有其他阶段都环绕单个电子管构建。
放大后,RF旗子暗记与来自可调本地振荡器(LO)的旗子暗记稠浊,然后在两个IF级放大。
然后,该旗子暗记被检测并放大到耳机级。

考虑到这台吸收机是在1956年研发制造的,在当时,它是非常好的,完备是基于当时最高标准的工艺。

连接部分

下图显示了PR-56吸收器上的电源插座的引脚排列,从设备前部看到插座。
请把稳,金属外壳连接到机箱(即接地或GND)。
它用作HT电压的接地。

1. LT 进(+ 1.2V)

2. LT出(切换)

3. G(-4.5V)

4. HT(+ 75V)

请把稳,某些吸收机具有与该连接器不同的接线。
例如,PR-56A便是这种情形。
此外,在一些设备中,引脚1和引脚2的布线被缺点地交流。
虽然这并不影响设备的运行,但这意味着被永久供电。
还要记住,有些设备可能已被淘汰。

在将PR-56连接到电源之前,请务必检讨接线。
如果吸收器用作RION手提箱的一部分(即安装在金属框架中),则可能须要更正一些接线。
在这种情形下,请利用RION内部接线图和电池接线方案。

source:http://www.cryptomuseum.com/

相关文章

监控条焦距,焦距是指什么。

监控摄像头可以调焦距吗一般的监控摄像头都不是一体化摄像头,所以只能够在摄像头上调:首先:将摄像头取下,然后看镜头处有几个小螺丝一样...

人工智能 2024-10-27 阅读1 评论0

发掘开发英文

extraoriginal是什么Extraoriginal是一种创意与设计品牌,专注于提供高品质的数字媒体设计服务、品牌营销策划和...

人工智能 2024-10-27 阅读1 评论0